城乡一体化居民点体系规划探究
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我国城乡统筹背景下,本文以陕西省千阳县城乡一体化为例,对城乡居民点体系进行探究,通过对其发展特点及现存问题的研究,文章提出了城乡居民点体系重构策略用,资源的整合以及城镇化人口的聚集。
,公共设施利用率低下
示范区居民点具有“分布散,核心规模小”的特点,分布于川道地区村庄的交通、引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配置不够完善。从公共设施的建设来看,分散的居民点也造成公共设施的使用率低下,投入资金极大的浪费。
3城乡一体化居民点体系重构思路与策略
强调空间集聚——改变分散状态,促进人口和经济向城、镇、居民点集中,淡化行政体制和区划,形成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
强调协调分工——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的合理分配。
强调资源共享——实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发挥资源和资金的最大效益。
强调环境质量——提高生活和生态质量,充实和完善各项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在现有城镇发展基础上,示范区内重点加强镇的建设,加大镇区的核心规模,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与各类既有的城镇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县域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进行统筹和协调,形成镇区、中心村和基层村比例适宜的居民点等级规模结构体系,发挥城镇及居民点的职能作用,提升示范区及千阳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示范区内村庄发展策略为:合村并点,合村并镇,新型农村控制发展三类,分类主要依据村庄地理位置,人口及经济规模,现状设施条件及村庄发展潜力。
(1)合村并镇
合村并镇策略主要依据村庄的地理位置和人口规模,把已被城镇建成区包围或是被纳入城镇建设用地范围的村庄并入城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借助城镇的力量对原有村庄进行改造。
(2)合村并点
合村并点策略主要依据村庄的人口规模,示范区内现状人口规模不足200人的自然村要逐步撤并,迁移至规划社区,使农田因村落的合并和建设得到复耕和集中。
(3)新型农村控制发展
通过新型农村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实施,使村庄建设用地集中发展,同时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促进居民点体系的健全发展。
4城乡一体化居民点体系重构规划
结合示范区的发展现状,规划在示范区内建立“镇区—社区—基层村”三级模式,形成完整的居民点体系。
第一级:镇区。即以城关镇和崔家头镇作为示范区的中心镇,辐射周围村庄,对片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核心带动作用,并为其所在片区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
第二级:社区。规划区范围内形成了9个社区,其中城关镇包括6个,崔家头镇包括3个。社区以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为主,提供城镇对资源和要素的需求。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承担一定地域范围内农村人口的居住及生活服务功能的农民居住地。其基础及公共服务等设施相对较为完善,主要为周边村庄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服务。
第三级:基层村。即除社区以外其它的村庄,是农村居民集中地,规划区范围内共有7个基层村,其中城关镇有5个,崔家头镇有2个。
城乡一体化居民点体系规划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