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农艺师工作总结篇一:晋升高级农艺师业务工作总结晋升高级农艺师业务工作总结我于 1981 年1 月毕业于宁波农校农学专业,学制三年。同年同月被分配到原奉化市大桥镇农技站参加工作, 从事栽培、植保、土壤普查等工作, 1987 年 12 月被确认为具有助理农艺师任职资格。 1988 年2 月被调到奉化市种子管理站主持杂交水稻及其制种技术工作, 并于 1995 年9 月获得了中级职务( 农艺师) 任职资格, 同年 10 月开始直到现在被聘任为农艺师职务。 2007 年 10 月到现在被奉化市农林局派住江口街道任科技特派员。参加工作以来, 自己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工作期间无工作失误, 身体健康。在 1995 年获得了中级职务(农艺师)任职资格后,经过长达 15 年的刻苦学习钻研、继续教育和努力工作,已经具备了符合破格晋升高级农艺师的条件,现将我任农艺师职务以来的主要业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任农艺师以来从事和完成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 1. 引进推广以协优 46 为代表的异质同恢密阳 46 系列杂交组合。协优 46 是我市 1989 年到 2005 年的主栽杂交组合, 该组合在我市累计推广面积 40 余万亩, 该组合的推广有效的替代了汕优 6 号组合, 使我市晚稻粮食单产从原来的 350 公斤左右提高到了 500 公斤, 累计增产粮食在 1500 万公斤以上, 同时解决了汕优 6 号易感稻瘟病的问题。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该系列组合的示范推广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三等奖;宁波市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成果。 2 .引进推广以两优培九为代表的超级杂交稻组合。该组合于 199 9 年引进试种, 也是我市引进推广的首个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 2002 年组织有关镇、街道进行高产攻关,累计推广面积 万余亩, 平均亩产 公斤, 最高亩产量 689 公斤, 曾创我市单产历史记录, 曾是我市单季稻的主栽组合. 该组合比协优46 增产百来公斤, 推广以来已累计增产粮食 350 余万公斤。该组合的示范推广获宁波市农科教项目三等奖;获奉化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撰写的“水稻两优培九后期青枯死苗及防止”一文在《内蒙古农业科技》上发表,并获得奉化市优秀论文三等奖。 3 .引进推广以甬优 1 号为代表的粳杂系列组合。甬优 1 号我市于 1998 年示范推广, 是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粳杂组合, 比常规粳稻增产 15% 左右, 至目前已累计推广 60 万亩, 累计增产粮食在 6 万吨以上。其中“推广粳杂七优 7 号,改变滨海低产面貌”获宁波市 97 年度农业丰收二等奖。 4 .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在主持奉化市杂交水稻制种期间,先后完成了春制高产技术研究、三期父本改为二期父本制种高产技术研究、选用抗穗芽组合防止制种穗上发芽、花期调节等制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制订了协优 46 、甬优 1 号等组合的制种高产技术方案及制种高产模式图;编写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一稿,被奉化市录用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乡土教材。这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市的制种产量和质量,制种单产从原来的 100 公斤左右,稳步提高到了 150 公斤以上,生产的杂交种了产量与质量名列全省前茅,具有一定的著名度,目前我市的制种基地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一。其中“春制加连晚, 种粮双丰收”项目获宁波市农业丰收三等奖, 获奉化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汕优 64 高产制种技术( 推广)”获奉化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5 .进行技术培训。在杂交水稻制种期间,每年对制种农户进行 2—3 次系统的的制种技术培训,累计培训 3000 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近万份。培养了一批制种技术员和制种示范大户。在担任驻江口街道科技特派员三年时间里,配合江口农技站,积极开展水稻、葡萄、蔬菜等技术培训,先后对农民进行了近 20 次培训, 累计培训 1500 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 5000 余份,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 6. 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创办高产示范方。在 2007 — 201 0 年担任驻江口街道科技特派员期间,先后引进推广了甬籼 15、甬籼 69 、甬优 12 、宁 81 等优质高产新良种 4 个,推广机插、抛秧、精准施药、性诱剂诱杀二化螟等新技术 5 项,并在江口街道粮食功能区建立了 550 亩高产示范坊,由本人进行技术指导。该方在 2009 年种植早稻 230 亩, 平均亩产 543 公斤,
农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农艺师工作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