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病的方法, 叫做四诊, 望闻问切。四诊当中, 最主要的, 能被大家掌握的, 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现在我们当医生的, 查色、切脉, 还讲究, 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 不细, 不细微。病人来了, 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 这是很不够的, 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 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 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 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 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 讲了三条。我们讲了, 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 恐在气血下, 而脉细, 而面白。脉细面白, 气血不能向上, 恐在气下, 气血行于下, 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 心气不足, 心就虚了, 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 脉就浮了, 浮者, 气散于外, 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 脉涩是切诊, 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 人的情志的变化, 影响气血, 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 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所以, 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 这短短三条, 字并不太多, 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 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 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 并不是辨脉的, 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 色脉之真, 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 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 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 有所用, 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 举一反三, 由表及里。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 面是细的吗?因此, 面是红的, 脉是洪大的。这你就要推理啊。如果人惭愧了, 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 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 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 有外感。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 所以叫浮中沉, 举起来, 按下去, 叫寻, 最后才推筋找骨。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 寻就是肝肾了。指法, 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 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 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这就是知识, 是理论, 这也有手法, 指法。我学了辨脉篇了, 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 讲三部脉, 再加上浮中沉, 三三得九, 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 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 人就危险了。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跳两下的, )者,肾气也,反应还有肾气,肾气没绝。“要见损脉来至”,脉来的很困难了, 不是再举头了, 跳一下的,“为难治”, 这病就不好治了。这里突出了根脉的意义。这就是上次课的基本精神。要掌握了这一部份内容,要指导我们诊断。这就是提高了我们的水平。这里有理论有手法, 有判断疾病的方法。不要因为这么点书, 看长了就没意思了,那就错了,我越琢磨越有意思,得琢磨,得体会,才能体会出精神。下面讲 27 条,问日: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日: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日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日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日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日顺也。这一条是论脉有综合纵横顺逆之变, 以测病之轻重之理。用纵横顺逆来测病轻重之理。纵横顺逆,这四个字。相乘,就是互相加临了。纵,就是放纵,放纵他的势力,无所顾忌,纵其力,来伤
中医诊病的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