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过年
乡村过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城里的年味愈来愈淡,还是人们对过年的意识渐次减少,但每到腊月时节,我似乎又听到那鞭炮声由远及近,由疏渐密地响起,将年一下子拉得很近了。于是,年味在嗅觉上跳荡,一年的奔劳似乎找到了歇脚之处。想着想着,乡村的春节飘然而来,我有了渴望过年的想头。
赶年集、购年货、贴春联、包水
饺、吃年夜饭、喝红枣茶、看央视晚会、放鞭炮、磕头拜年,这一个个故事串起了我记忆中故乡春节主题,这背后传承着历史、流淌着亲情、凝聚着挚爱。
从小到大,大多数的春节我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小时候,我对于年夜饭的记忆是温馨的,燃放鞭炮后的空气里有淡淡的硝烟味,村子里弥漫着家家户户鱼肉的香气,还有邻里亲朋间相互招呼的人情味。在那个物质上相对贫乏的年代,年夜饭吃的是一份至爱的亲情,是一个留恋的回忆。
过年贴春联自然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要用玉米面或白面注水加温搅拌调成浆糊。每个带门的两侧都要贴春联,自然少不了横梁上的横批。各家的春联一般在二十九或三十贴,小时候多是请村里的文化人书写,如今,我小时候写春联的那几位老人都已经作古,现在村里已经很少有会这把刷子的大家了,即使有也是留不住的,所以基本上都到集市上去求字了。近几年,我家的春联多是哥哥写,哥哥有着扎实的书法功底,硬笔软笔均属上乘,这是我所敬佩的。各家各户贴的对联成为我小时候学台,留意内容和字迹,其中有三幅对联至今记忆犹新:“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人和家和万事兴、财旺业旺千家乐”,“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多是“万事如意”。春联的内容从风景、家训、美好愿望到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等五花八门都有。
小时候,贴门神比较多,现在很少见了。每个大门口对面的墙上、树上都贴着红红的“出门见喜”四个大字,煞是好看。有的人家把门神换成财神爷,或贴招财进宝童子像、年年有余童子像;老人家门口被子女贴上寿星像等,表明了人们在贴门神和春联时,突破了局限,把自己多样化具体化的愿望通过这些更直白地表达了出来,很富有时代特色。而有心的孩子也能从春联和门神画中学到很多知识——这也算是春联的教育功用吧。
年夜饭历来都是被父母极为重视的,它是我们家一年一度不可缺少的家庭宴会。全家人围座在一起,想到,老人健康长寿、孩子快乐成长、生活平安顺畅,听新年钟声、举杯话新年、吃饺过大年,此时,应该是最幸福的。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年夜饭关心的是吃水饺,最重要的是可以从水饺中咬出“金钱”硬币。包水饺之前,母亲都会洗几个干净的硬币,包在饺子馅里,谁“吐”出银钱多,就预示着谁是新年里最幸运的人。我和哥哥姐姐便争先恐后的吃起起来,谁咬到硬币便会得意的叫出来,放在眼前的桌面上,让大家真实地感受到过大年的福气和运气。
燃放鞭炮从年前的二十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但是高潮是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的上午,这个时间段,鞭炮声可以说是不绝于耳,伴随着忽远忽近的鞭炮声,年味愈发浓烈。大多数情况下,点鞭炮是我的活,我是很难用竹竿挑起长长的一串鞭炮的,有时想挑就把竹竿放在肩膀上扛着,弓着腰,很是吃力,同时,闭着眼睛,生怕鞭炮的碎末崩到自己。慢慢长大了一些,学着聪明了一点,便将竹竿靠在大树上,省出了手用来捂耳朵。
大年初一的早上,天还没有亮,父亲便早早起床,带我们进行祭祖。在院子里摆一个桌子,摆上贡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祈求保佑平安
乡村过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