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个钱钟书故事点评
2
27个钱钟书故事点评
目 录
,钟书赔罪/5
有一次上完课,吴宓很“谦卑”地问钱钟书:“钱先生,你认为我的课讲得怎么样?”钱钟书头一昂,不屑一顾地说:“不怎样!您讲的我都知道,希望您以后讲些新的东西。”钱钟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吴宓并不生气,颔首唯唯。
8
1933年,钱钟书本科毕业,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打算破格录取他为硕士研究生。没想到,钱钟书一口拒绝,并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人有资格做我的导师,叶公超太懒,陈福田太俗,我最看不惯吴宓,他太笨。”
钱钟书点名批评这些人,皆是大师级人物,是清华的栋梁之才。此言一出,引起整个清华一片哗然。后来,钱钟书去欧洲留学,1938年学成回国。由于抗战爆发,钱钟书很长时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吴宓知道此事后,向清华大学力荐钱钟书,但遭到陈福田等人的反对。吴宓不放弃继续奔走呼吁,最终说服校方聘用了钱钟书。有人不解地问吴宓:“钱钟书多次公开场合让你难堪,你难道忘了吗?”吴宓笑道:“我当然没忘。既然钱钟书瞧不起我吴宓,就让他顶替我好了。”吴宓的话传到钱钟书耳朵里,钱钟书惊讶不已,懊悔不已,感动不已,深愧自己曾经“少不解事,又好谐戏,逞才行小慧”。
钱钟书进入清华大学后,专去吴宓家向吴宓赔罪。吴宓则一笑了之:“能有你这样一个‘瞧不起’老师的学生,是做老师的最大荣幸!”从此,钱钟书待人谦恭、宽容,并要以吴宓的修为大度作为处世的标杆。
点评:
宽容大度是一个人的涵养品行与内心境界。
真正的大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来影响他人,而且更以自己的宽容大度来感动他人。
吴宓的宽容大度不仅让钱钟书先生,而且让我们每今人心中都弥漫着敬意与温情。
10
1966年“文革”爆发,钱钟书被当作“资产阶级权威”“牛鬼蛇神”关进了牛棚。每天,他被一个女清洁工监督着扫地、刷厕所。然而钱钟书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因为他知道,此刻的抱怨会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从怀里掏出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书籍构筑了钱钟书的精神国度,他享受神思徜徉在书籍里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他忽略了处境的艰难。他曾对杨绛说:住牛棚不怕,吃苦也不怕,只要有书就好。
在艰苦的牛棚岁月里,钱钟书执著忘我地投入到艺术研究里,终于完成了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管锥编》,这部在牛棚里写成的巨著,直到现在都是先秦文学研究的典范。
点评:
我们崇敬钱钟书先生,不仅推崇他的文学造诣,更敬仰他的人生境界。他懂得什么时候该放下什么,什么时候该拿起什么。他不在意物质上的多少,不在意名利上的得失,甚至不在意人情的冷暖。因此,即使身处牛棚也不觉困苦;他在意的是他的书籍,在意的是他的创作,因此,有书有笔的地方,就是他的自在乐园。
艰苦卓绝的环境没能阻挡钱钟书求知的渴望,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追求,历经磨难,终成大师。钱钟书先生非凡的艺术成就,与他坦然自在的心态和坚守信念的意志息息相关。
10
1980年11月28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钱钟书作了个演讲。他在演讲一开头就自谦道:“到日本来讲学呀,即使不必浑身是胆,也需要有斗大的胆。因为你们日本是汉学很发达的国家,你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面对你们这样的日本汉学同行,我心里是惴惴不安的。”
紧接着,他又给大家讲了个意大利笑话:“有个生在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正在路上走着,忽然下起小雨来,他凑巧拿了一根木棍子和一块方布,于是他急中生智,用木棍顶住方布,遮住头顶,回到家后居然没有被淋成落汤鸡。高兴得意之余,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一发明公诸于世。他听说城里有个‘发明专利局’,就兴冲冲地拿棍和布赶到城里,到发明专利局去报告和演示自己的发明创造。专利局的工作人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让他看个仔细。”
故事讲完,众人相视而笑,气氛顿时轻松不少。
点评:
钱钟书先生被学界视为“文化昆仑”,在汉学方面的造诣更是很少有人可以企及,但他却在演讲中自喻为孤陋寡闻的“土包子”。
如此幽默的自谦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更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为演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1
1985年冬,香港记者、女作家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一向拒绝媒体采访的钱钟书破例接受了林湄的采访。钱钟书在采访前,搬来一盆花,说:“采访我得答应我的两点要求:一不做笔记;二不录音。采访结束后,林湄根据记忆写了一篇文章《速写钱钟书
27个钱钟书故事点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