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感语理教学
张龙梅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比重过大,而语理却难有立锥之地,这种失衡现象很容易对学生形成误导,造成语理认知的先天不足。语感与语理教学应达到平衡:词语教学,追求文理兼备;句段教学,追求合情合理
浅谈语感语理教学
张龙梅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比重过大,而语理却难有立锥之地,这种失衡现象很容易对学生形成误导,造成语理认知的先天不足。语感与语理教学应达到平衡:词语教学,追求文理兼备;句段教学,追求合情合理;篇章教学,追求统筹兼顾。
[Key]语文 语感 语理 教学
[] [] A [] 1007-9068(2015)25-049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认知,语理是语言文字的章法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为还没有接触到语法文理学习,语文教学自然向语感方向倾斜。教师特别注意让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通过朗读、赏析、体会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所谓的语感。而对词语运用、文段情理设置、文章内部逻辑构成等,都采取忽视的态度,造成语感教学的极端化。虽然小学阶段不需要引入语法逻辑概念,但任何轻视语理存在的行为都是不明智的。
一、词语教学,追求文理兼备
教师在组织词语教学时,主要是对词语意义进行识记,对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进行感知,不管是朗读还是赏析,都是让学生学习词语的表达效果,并要求学生积累更多表现力强的好词佳句。至于这些词语的语理功能,在具体语境中存在的法理性、合理性,教师却很少触及,这当然是对词语用法规则的轻视。有时教师也组织学生进行近义词、反义词的训练,要求学生体会词语的色彩特征,但结合语用进行词语比对的学习太少,学生难以建立起词语应用规则,出现词语搭配不当,甚至错用、误用现象而不自知。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拓宽词语应用范围,虽然不必对学生提及相关语法概念,但引导学生对词语应用法则进行感知体验,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学习《负荆请罪》时,教师提出问题:廉颇是怎样评价蔺相如的?学生回答:廉颇说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教师继续追问:廉颇使用的词语太少了,我们能不能给廉颇推荐几个词语呢?学生开始搜集相关词语。展示时,有学生推荐词语为:顾全大局、大方、实在、诚恳、谦虚、大义凛然、心胸宽广等。教师让其他学生筛选比对,看看这些词中有没有不合适的。学生找到了“大义凛然”,这个词语用在蔺相如身上不合适。教师采用比对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推演,学生的语感语理都获得了一定历练,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二、句段教学,追求合情合理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组织学生分析文段,对精美语句进行赏析学习,从立意、意境、表达等角度感受文段魅力。但教师很少对文段内部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也不会对文段构成进行综合分析。即使涉及一点,也大多是过渡、照应等写作的优点,而对于病句、修辞不当、逻辑混乱等法理内容,教师都不会涉
及,学生自然不能建立起文段结构意识。虽然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没有涉及这些语言法理,但教师不该刻意回避这些问题。学生写出病句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其不当的原因,采取对比的方法,筛选最合理、最合适的用法。
在学习《牛郎织女》第六段时,教师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牛郎和织女生活得怎么样?学生回答:牛郎耕种,织女纺织,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很幸福,还有了一双儿女。
浅谈语感语理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