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总体规划浅析目录一、地形地貌概况二、区位分析三、土地利用规划四、总体规划分析与深化五、发展问题与方向一、地形地貌概况二、区位分析三、土地综合利用四、总体规划及其深化五、发展中的问题及方向地形地貌概况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北部和东南部分别靠大巴山、武陵山两座大山脉,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形沿河流、山脉起伏,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 构成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状态。主要形成“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山水格局。“一岛”,即渝中半岛; “两江”,即长江、嘉陵江; “三谷”即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西部槽谷、中梁山与铜锣山之间的中部宽谷,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东部槽谷; “四脉”即缙云山脉、中梁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东温泉山脉。城市建设与地形地貌的有机结合 :自由式道路网布局,充分结合地形,建筑顺着等高线趋势走,道路蜿蜒曲折,过境隧道多。 :利用地势高差,充分开发地下空间,有地下建筑, 地下步行道、地下车库等。 :地形高差大,山洪流速大,容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吊脚、筑台、错层跃层等丰富的形式,与高低的地形以及坡度有关,形成特有的建筑群与街道景观。 :丰富的地形地貌、山水环境为山地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景观特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与街道交通结合形成多维的空间组织,形成了山城特有的立体艺术风貌。重庆市区域位置分析 , 跨东经 105 ° 17?~ 110 ° 11?, 北纬 28 ° 10?~ 32 ° 13?之间,具有冬冷夏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云雾多而日照少,光、热、雨同期的特点。 、乌江交汇地带 ,水运发达 . 有著名的黄金水道贯通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在重庆境内流程达 665 km, 长江干流两侧有上百条河流汇入。 ,重庆市处于四川盆地东部 , 是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 在地貌构成上 , 最典型的特征是山多河多。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 ; 相对高度相差大 , 导致水热等自然因素的层状分异 ; 大小河谷纵横交错 , 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自然地理位置 . 重庆之东 , 是我国经济发达和较发达的地区 ; 重庆之西 ,是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 重庆的结合部区域位置 ,具有承东启西 ,左右传递的枢纽作用。 ,使重庆地区成为两大地带联系的纽带。经济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万公顷( 10418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 % 。其中耕地 万公顷( 3394 万亩),园地 万公顷( 353 万亩),林地 万公顷( 4910 万亩),牧草地 万公顷( 358 万亩),其他农用地 万公顷( 1403 万亩), 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 、 % 、 % 、 % 和 % 。 万公顷( 854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 % 。其中城乡建设用地 万公顷( 697 万亩),交通水利建设用地 万公顷( 146 万亩) 和其他建设用地 万公顷( 11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 、 % 和 % 。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万公顷( 1069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 % 。其中荒草地 万公顷( 446 万亩),公益性水域 万公顷( 251 万亩),其他自然保留地 万公顷( 372 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 、 % 和 %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特点大城市,大农村。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中幅员面积最大,直辖时间最短的大城市,城市化水平尚不高,城市实体正在发育成长之中。而且全市农业用地比重大, 2005 年全市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 , 农村建设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 % ,充分体现了大城市、大农村的土地利用特点。大库区,大山区。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共淹没重庆市土地 万公顷( 129 万亩), 其中耕地 万公顷( 23万亩), 波及全市 22个区县,占全市区县总数的 % 。同时,全市山地占 % ,丘陵占 % ,地形起伏、地貌各样,致使农用地中林地比重大,田坎比例高;耕地零散,坡地多;旱地多,水田少;建设用地可利用率
重庆市总体规划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