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
第一页,共94页。
主动脉血管壁的分层(三层)
内膜:由内皮细胞构成,壁薄。
中膜:较厚的一层,由弹性组织构成,有弹性。
外膜:由胶原构成,含有滋养血管,营养主动脉壁。
第二页,共94页。
主动脉的解剖94页。
第二十三页,共94页。
主动脉夹层的部位
大部分的升主动脉夹层始于距主动脉瓣几厘米处,大部分降主动脉夹层始于左锁骨下动脉之后
10%
30%
65%
1%
第二十四页,共94页。
主动脉夹层的分型
Stanford分型:
A型:所有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
B型:仅累及降主动脉的夹层
De Bakey分型:
Ⅰ型:累及主动脉全程的夹层
Ⅱ型:仅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
Ⅲ型:仅累及降主动脉的夹层
第二十五页,共94页。
主动脉夹层的分型
第二十六页,共94页。
注意区别
第二十七页,共94页。
主动脉瘤
动脉粥样硬化、梅毒、Marfan综合征、动脉炎等
多无症状,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最大的危险来源于动脉瘤的破裂
〉5cm, 手术治疗
第二十八页,共94页。
假性动脉瘤
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 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血管破口与血肿相通形成搏动性血肿。
它不具有动脉血管三层结构。
第二十九页,共94页。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后生存时间长短,可分为:
:发生夹层14天以内为急性期,急性期死亡率高,尤其是起病24小时内。
2、慢性期:超过14天为慢性期。可因主动脉远端再破入内膜形成双通道主动脉,因而症状缓解,或因夹层血肿凝固或纤维化而自行愈合。
分类的原因是14天以内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破裂率远远高于14天以上的夹层。
第三十页,共94页。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
警惕
症状多变
误诊
死亡率增加
第三十一页,共94页。
症状一:疼痛
突发的剧烈而尖锐的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占96%的患者)
心肌梗塞?
第三十二页,共94页。
疼痛
患者的描述:
“sharp” “severe,”
“tearing,” “ripping,” “stabbing”
“stabbed in the chest with a knife”
“hit in the back with a baseball bat”
少数起病缓慢者疼痛可不显著。
第三十三页,共94页。
疼痛
疼痛部位多变,可从前放射到后,或从后放射到前
颈部、咽喉部、下巴或头部的疼痛提示升主动脉受累,而背部、腹部或下肢的疼痛往往提示降主动脉受累。
疼痛游走提示夹层范围在扩大
疼痛部位提示夹层的起始部位
第三十四页,共94页。
疼痛
疼痛可由起始部位移向其他部位,往往根据夹层剥离的路径走行。
疼痛常伴有血管迷走性表现,大汗、恐惧、恶心、呕吐,同时可有晕厥。
第三十五页,共94页。
症状2:休克样表现
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皮肤湿冷、出汗、脉搏快而细弱,呼吸急促。
但休克表现常与血压变化不平行,血压轻度下降,有的甚至明显上升。
第三十六页,共94页。
症状3:心血管系统其他表现
急性主动脉瓣返流:与升主动脉夹层致有关,可导致急性心衰(7%)
晕厥(9%)或猝死:在升主动脉夹层多见,可能与心包填塞或主动脉破裂导致的低血压、中枢系统的血管闭塞及中枢压力感受器激活等有关。
因此,对不明原因的晕厥要想到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
第三十七页,共94页。
心血管系统的其他表现
波及冠状动脉时可引起急性心梗,多发生在右冠脉;
夹层破入心包腔时,很快发生心包积血,引起心包填塞症状;
周围动脉阻塞征象,动脉搏动消失或强弱不等,四肢血压不对称。
第三十八页,共94页。
心肌梗死
1%-2%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与夹层撕裂至冠状动脉开口有关
多为右冠状动脉受累,导致下壁心梗
因心梗比夹层多见,故诊断时更易考虑到心梗,而忽略夹层
这种患者可能被很快送到导管室,造影时发现主动脉夹层,从而确诊
第三十九页,共94页。
心肌梗死
一旦误诊,不仅耽误了时间,还因为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及溶栓药物等,从而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发生,包括心包填塞及死亡。
在急性心梗(特别是下壁心梗)时,要与主动脉夹层进行鉴别诊断,尤其是具有相关危险因素、症状或体征时。
第四十页,共94页。
症状4:消化系统
累及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可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急腹症的表现;
主动脉夹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