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棘球蚴病(包虫病)
门静脉发生门静脉高压症。
可因棘球蚴破入腹腔、胸腔,发生弥漫性腹膜炎、胸膜炎及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2. 肺囊型棘球蚴病
3. 脑囊型棘球蚴病(常见于儿童)
4. 其他囊型棘球蚴病 肾脏、脾脏、心肌、心包、肠系统等偶可寄生细粒棘球蚴。
传染病学(第9版)
(一)囊型棘球蚴病临床表现
*
棘球蚴病(包虫病)
*
潜伏期为10~20年或更长
肝泡型棘球蚴病
单纯肿大型:以上腹隐痛或肿块为主,或食欲不振,腹胀,消瘦,肝脏肿大。
梗阻黄疸型:以梗阻性黄疽为主要特点,也可有腹水、脾大、门脉高压等。
巨肝结节型:也称类肝癌型,上腹隆起,肝左右叶均极度肿大,可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2. 肺泡型棘球蚴病
3. 脑泡型棘球蚴病
传染病学(第9版)
(二)泡型棘球蚴病临床表现
*
棘球蚴病(包虫病)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五
*
棘球蚴病(包虫病)
*
白细胞大多数正常,可有轻至中度贫血,部分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继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约30%患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血清ALT/AST、ALP升高等;
压迫胆管时可出现胆红素增加。
传染病学(第9版)
(一)一般检查
*
棘球蚴病(包虫病)
*
皮内实验
可作为临床初筛,但应注意与猪囊尾蚴、并殖吸虫、结核病有部分交叉反应性。
血清免疫学
IHA、ELISA检测多房棘球蚴抗原Em2(泡球蚴角质层的一种抗原成分)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传染病学(第9版)
(二)免疫学检查
*
棘球蚴病(包虫病)
*
腹部B超检查可见边缘明确的囊状液性暗区,其内可见散在光点或小光圈。
CT检查对肝、肺、脑、肾囊型棘球蚴病病诊断有重要意义(MRI与CT相比无更多优越性)。
腹部X线平片见囊壁的圆形钙化阴影及骨X线片上囊性阴影有助于诊断。
传染病学(第9版)
(三)影像学检查
*
棘球蚴病(包虫病)
*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
*
棘球蚴病(包虫病)
*
流行区有肝、肺、肾或颅内占位病变者,应高度疑诊而进行相关检查。
影像学检查发现囊性病变、血清免疫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肺囊型棘球蚴病破入支气管,咯出粉皮样膜状物质,尤其显微镜下查见头节或小钩即可确诊。
传染病学(第9版)
(一)诊断
*
棘球蚴病(包虫病)
*
囊型棘球蚴病应与多囊肝、肝囊肿、肝脓肿等鉴别。
泡型棘球蚴病应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结节性肝硬化、肺癌、脑肿瘤等鉴别。
传染病学(第9版)
(二)鉴别诊断
*
棘球蚴病(包虫病)
*
治疗
七
*
棘球蚴病(包虫病)
*
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根治棘球蚴病的最有效方法。应尽可能剥除或切除棘球蚴外囊,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手术方式首选根治性外囊剥除术或肝部分切除术,其他手术方式包括内囊摘除术、腹腔镜外囊完整剥除术等。
2. 药物治疗
抗棘球蚴病药物治疗,以阿苯达唑片为首选。阿苯达唑片剂量:10~15mg/(kg·d),分早、晚餐后两次服用。
根治性切除者和囊肿实变型和钙化型者无需用药。内囊摘除或准根治术后口服用药3~12个月,作为术后预防复发用药。
对于有手术禁忌或术后复发且无法再行手术治疗者,采用抗棘球蚴病药物治疗,具体用药疗程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定。
传染病学(第9版)
(一)囊型棘球蚴病
*
棘球蚴病(包虫病)
*
1. 手术治疗
根治性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无法行肝根治性切除术者可选择内镜ERCP、介入或肝移植等治疗方式。
2. 药物治疗
泡型棘球蚴病手术不易根除,尚需化学治疗,药物为阿苯达唑10~15mg/(kg·d),早、晚餐后两次服用。药物疗程:根治性切除或肝移植者需服用至少2年以上,具体用药疗程应根据超声、CT或MRI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定;姑息性手术患者或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患者,则需终生服药。
传染病学(第9版)
(二)泡型棘球蚴病
*
棘球蚴病(包虫病)
*
预防
八
*
棘球蚴病(包虫病)
*
管理传染源
对流行区的犬进行普查普治。可用吡喹酮驱除犬的细粒棘球蚴绦虫。
2. 加强健康知识宣传
使广大群众了解棘球蚴病防治,避免与犬接触,注意饮食和个人防护。
3. 加强屠宰场管理
深埋病畜内脏,防止被犬吞食,避免犬粪污染水源等。
传染病学(第9版)
预 防
*
棘球
棘球蚴病(包虫病)培训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