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课文读后感
《峨眉山月歌》课文读后感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
,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浸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
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 &”、平羌江水 &”是地名副加
于景物,是虚用 ; 发清溪 &”、向三峡 &”、下渝州 &”那么是实
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
工。 3195
《峨眉山月歌》课文读后感二
读完《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我感到这首诗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中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作者秋夜行船思念故土和友人的感情。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字太子白,号青莲居士。秋夜,作者仰望峨眉山月,俯视月映清江的美景,触景生情,借诗句抒发了思念故土和友人的感情。
在一个秋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 , 诗人乘着小船 , 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 , 像一个好朋友一样 , 陪伴着诗人 .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 , 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 , 使诗人思念不已 .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 意境明朗 , 语言浅近, 音韵流畅 .
次句境中有人 ,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
发进入岷江 , 向三峡驶去 . 仗剑去国 , 辞亲远游 &”的青年 , 乍离乡土 , 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 江行见月 , 如见故人 . 然明月毕
竟不是故人 , 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 , 寄情千里光 &”了 .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 可谓语短情长 .
峨眉山 -- 平羌江 -- 清溪 -- 渝州 --
三峡 , 诗境就这样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 除峨眉山月 &”而外 , 诗中几乎没有更详细的景物描写 ; 除思君 &”
二字 , 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 然而峨眉山月 &”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 , 成为诗情的触媒 .
本来 , 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 , 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 , 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
诗人从峨眉山月 &”写起,点出诗人远游的时间是在秋
天。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 &”说明当时是上弦月或下弦月。 &”月上半轮 &”,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流 &”,即流动。诗人秋夜行船,船在行走,感到月影也在跟着挪动,于是产生了影入平羌江水流 &”的感觉。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峨眉山月歌》 28 个字中用了 5 处地名,共 12 个字,这
在万首唐人绝句中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课文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