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的形成冬虫夏草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冬虫夏草只产于我国青藏高原,青海产量最大, 占总产量的 60-70% ,西藏次之,在四川、甘肃、云南也有少量。那么冬虫夏草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 是虫草属真菌中特殊的一个种类,特异地生长在青藏高原为中心地域( 青藏高原及其相邻的横断山脉余脉的酷寒雪域)、海拔 3500-5000 米高寒湿润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上(集中分布于海拔 4100-5000 米的垂直高度内)。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真菌的菌丝体通过各种方式感染蝙蝠蛾( 鳞翅目蝙蝠蛾科蝙蝠蛾属昆虫)的幼虫,以其体内的有机物质作为营养能量来源进行寄生生活, 经过不断生长发育和分化后,最终菌丝体扭结并形成子座伸出寄主外壳,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虫菌共生的生物体。冬虫夏草是我国青藏高原独有的一种极喜低温、高海拔、寄主专一性强的真菌,特异地寄生在青藏高原的鳞翅目蝙蝠蛾科蝙蝠蛾属昆虫的幼虫身上,历经 3-5 年才能够长成,而且当温度高于 25℃时,冬虫夏草真菌就不能生长。独特的地域和生长的环境,不仅仅使冬虫夏草含有多种珍奇的成分,也使得这样一个神奇的物种至今为止尚无法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只产于我国青藏高原,青海产量最大,占总产量的 60-70% ,西藏次之,在四川、甘肃、云南也有少量。冬虫夏草是一种极喜低温、高海拔、寄生专一性很强的真菌,当温度超过 20℃就不能正常生长。成熟的冬虫夏草真菌在寄生的幼虫头上形成子座,子座内大约有 5000 个可育的、肉眼可辨的子囊壳,内含长柱形的子囊,子囊内含子囊孢子,当子囊壳破裂,子囊孢子散射出并且断裂成众多的次生子囊孢子,随风传播散落。成熟的子囊孢子散落地面,随雨水渗透到土壤中,遇到合适的条件,子囊孢子萌发,一般在 6月中下旬蝙蝠蛾高龄幼虫被侵染,子囊孢子长出枝状芽管伸入寄主虫体,繁殖菌丝,被侵染幼虫行动逐渐迟缓并爬向靠植物根部距地面 2-3c m 的土层中,头朝上尾朝下逐渐僵死。真菌吸收寄主体内营养生长,虫体内布满菌丝,随后虫体表面的菌丝膜与土壤颗粒黏结成“虫壳”,完成冬虫夏草的无性世代。当年入秋后冬虫夏草开始有性世代,在当年土壤冻结前从被侵染的寄主虫体头部长出短小的子座。在青海玉树, 9月下旬就已经可以挖到被寄生的虫体,头部的子座高约 1cm 且不露出土面,次年 5月化冻后,土壤温湿度适合子囊菌生长, 子座以每天 3-4mm 的速度长出地面,形似小草,子座出土初为淡绿色,后变为紫红色,一般在露出地面部分达 20-50mm 时不再继续生长。到6月中旬,子座头部渐渐肥大,7月下旬子囊孢子长成。8-9月逐渐成熟并从子囊壳散发出来,继续对寄主幼虫进行寄生。冬虫夏草是唯一具有阴阳同补功效的中药大量药理学研究证实,冬虫夏草对免疫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如调节糖代谢、降血脂、调节核酸及蛋白质代谢等;冬虫夏草还具有明显的抗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调节内分泌功能、滋阴补肾壮阳,能够抗衰老,增强记忆力,抗缺氧,抗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等。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对机体各大重要的器官系统如呼吸系统、肝脏、肾脏、血液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均有良好的调节与治疗作用。虫草因有阴阳双补,起萎固精,益阴补肺之功而价格昂贵,又因其仅产于高海拔空山野地,产地产量极其有限而更显名贵。目前国内仅产于西藏、青海等省区,以青海和西藏虫草为上乘。自古以来,冬虫夏草一直被誉为我国“中药之王”,与人参、鹿茸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补品,位列三大补品之首。早在 175 7 年《本草从新》中就有“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咳, 治膈症皆良”的记载。中,入肺肾经,功能益肺、肾、止咳嗽、补虚损、益精气。中国现代中医认为,冬虫夏草能治劳咳痰血、化痰止血、自汗盗汗、阳痿遗精、年老衰弱、慢性咳喘及腰膝酸痛等症, 在提升人体免疫力以及抗癌方面具有其他药物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现代科学还发现了冬虫夏草越来越多的神奇功效。总体而言,冬虫夏草不但对人体各种脏器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还存在某些直接抗病功能。冬虫夏草仅分布于中国,它药性作用温和,比其他种类的滋补品更具有广泛的药用和食用性,长期以来是我国既可药用又可食用的高级滋补品,并且一年四季都可食用,对老、少、病、弱、虚者皆宜服用,无任何副作用。前人曾有诗云: “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难穷。”其实, 虫草是一种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菌是虫草真菌,每当盛夏,海拔 3800 米以上的雪山草甸上, 冰雪消融,体小身花的蝙蝠蛾便将千千万万个虫卵留在花叶上。继而蛾卵变成小虫,钻进潮湿疏松的土壤里,吸收植物根茎的营养,逐渐将身体养得洁白肥胖。这时,
冬虫夏草的构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