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同舟共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共 22 页
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晋西北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峻,有沙化土地和潜在沙化土地面积1 700多万亩,近300万亩草地因风沙危害渐渐退化,成为风沙侵袭北京的主要通道和三大风沙源之一。2000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山西省各级政府组织以部门为实施单位,发动30多万户农户在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13个县(区)和两个国有林业局绽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
《记者札记》是作者对1978年到11017年任《光明日报》记者期间新闻业务的自我剖析。原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别。一是,这九年正是新中的人物、事务、思想都有特别的时代印痕,可资参考;二是,这九年作者以大报记者身份处于最基层的记者站,又是初出茅庐,深挖细采,费尽心机,有一些特别的收获。几篇作品得奖也在这一时期。这一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意是一个记者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该书1101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重印13次,影响较大。归纳出的一些法则、警句也广为流传,如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 三点一线采访法等。其中《青山不老》一篇还被选入教材。
《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语文小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第16课,下面我为大家介绍《青山不老》教案吧!
教学目标
相识本课的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加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加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假如我们不能刚好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解并描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
,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假如不绿化行不行?
(4)假如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
,检查学习状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索下列问题
?
“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爱的语句。
五、作业
青山不老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同舟共济、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