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农家书屋简介.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3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宾阳县新桥镇三友村委余村农家书屋简介更新日期: 2009-9-12 0:00:00 新桥镇三友村委余村农家书屋于 2008 年成立,是我村一个公益性的农家书屋,书屋辐射周边 5 个自然村 4200 名农村群众。书屋面积 40 平方米,藏书 4000 册,设专职管理人员 1 人,自建书屋至现在,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 20000 余元,用于书屋的建设。书屋现有书架 5个, 阅览台 2张, 报架 2个, 杂志柜 2个, 书屋图书 400 0 册, 音像制品 200 余张, 自费订有《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广西日报》、《南宁日报》、《求是》、《今日宾阳》等报纸杂志。图书借阅每月开放 20 天,月平均接待内阅、外界阅读 460 人次。同时注意做好科技书、工具书、重要文献、地方文献的入藏准备工作。书屋始终把“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贯穿到各项基础服务工作之中,始终以高涨的工作热情及吃苦耐劳精神,全天候为农民服务。为此,三友村党员干部、群众做了大量工作。一是规范管理。为了确保书籍和音像制品做到管理规范, 使借阅服务工作更加贴近读者,书屋严格遵循图书分类排架规则,对 4000 余册图书和 200 余张音像制品进行了全面整理, 实现了严格规范排架。二是建立健全书屋管理制度。制订农家书屋借阅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以此来规范服务行为, 做到“借阅有程序, 本本有去处”, 达到了规范化管理的工作标准。三是实行专人管理, 明确职责。为了使书屋规范有序开展, 村组选出责任心强, 有管理能力的村代表专门对书屋管理和维护, 坚持按时开门和办理有关借阅手续。四是收集相关信息, 不断完善图书种类。为了扩大图书种类, 拓宽知识领域, 更好的满足周边群众的阅读需求, 平时书屋将群众反映的需求图书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和分类, 书屋逐步进行完善。五是不断完善相关设施, 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以解决村民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 培养村民阅读和文化素质,更好的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渝水区珠珊镇石洲村委上屋村农家书屋简介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石洲村委上屋村位于袁惠渠与袁河交界处, 距新余城区 公里,全村共有农户 220 户、人口 980 多人、土地 654 亩。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进城务工和种植水稻、棉花、油菜、蔬菜、柑橘等经济 2 作物, 以养猪大户为主的传统养殖业也较发达。近年来, 村民虽然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缺乏各种新型实用技术,无论是从事种养业, 还是进城务工, 都受到诸多制约, 干的是体力活, 挣的是辛苦钱。因为没有健康的文化生活可言,村民在田间地头忙碌的余暇,只好靠打扑克、搓麻将消磨时间。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解决村民看书难问题, 满足村民在解决温饱后对丰富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强烈的渴望, 上屋村干部克服种种困难, 自筹资金建设了一个综合文化活动场所, 并看手筹建属于农民自己的农家书屋。 2007 年 10月1 日,村民像过年一样迎来了上屋村农家书屋的正式开张。书屋从最初仅有图书 576 册发展到现在拥有图书 3000 余册、报纸 5 种、期刊 35 种、电子音像制品 102 种(张)。短短半年多时间,图书借阅量就达 675 人次, 借阅者占村人口一半以上, 平均每人至少借阅过一次图书( 现场阅览的除外)。书屋的建成, 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还给上屋村带来了新气象, 具体可以概括为“五多五少”,即: 村民打牌的少了, 看书的多了; 围着看打牌的少了, 在书屋围着看电视节目和光碟的多了; 学打牌的少了, 学科学、学技术的多了; 打架的少了, 打篮球、乒乓球的多了; 赌博酗酒的少了, 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许多村民通过到书屋借阅农业科技书籍, 学会了新的种养殖技术, 掌握了基本的防病虫害知识。刘勇锋、刘炳根等几个养殖大户通过借阅图书学习新技术, 转变了传统的养殖模式, 增强了疫情防控措施, 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加了养殖收入。部分富余劳动力通过书本学到了一定的技能, 通过报刊杂志及时掌握信息, 外出找到了更多的致富门路。由于成效显著, 3 书屋于 2008 年2月 19 日被市新闻出版局正式授牌为“农家书屋”, 成为全市首家在自然村挂牌的“农家书屋”, 也标志着上屋村农家书屋正式纳入全市“农家书屋”建设体系。上屋村农家书屋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 受到村民普遍欢迎, 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是基础好——村民有爱学习的传统。上屋村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村民爱学习的风气历来浓厚。在没有书屋前, 位于宗祠旁的小商店逐渐成为村民借阅、交换、交流学习体会的场地。但这种自发的、不定期、无组织、无专门场所、图书资料极少的交流学习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无法得到大

农家书屋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96 KB
  • 时间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