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中国高铁建设八大质疑的论文回应中国高铁建设八大质疑也许是爱之深、责之论文联盟切,作为从事铁路工程科技工作近 50 年的专家,王梦恕从不掩饰对铁路部门的批评,也从不畏惧被一次次推到风口浪尖。在铁道部前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 723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黯然离去后, 74 岁的王梦恕几乎成了铁路代言人。从高铁形势一片大好时的警告,到高铁跌入低谷时的声援,他的每一次发声都在试图帮公众打开一扇通向真相的窗口,虽然,这并不是他的本职工作。刘志军任职铁道部部长期间,王梦恕不止一次与之发生激烈交锋。他曾公开表示,刘志军作风霸道,建设铁路不注重科学化。最典型的例子是 2004 年,王梦恕曾经让媒体记者扮作自己的学生,调查在当时有着亚洲第一长隧的乌鞘岭隧道危险施工(原定工期 4年半,被刘志军要求 28 个月内贯通),报道刊登后,长隧短打方案被曝光,反响很大。 723 技术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作为调查组专家组副组长,王梦恕对最后的调查事故报告只给了 60 分,因为这份报告把技术问题拔得太高,结果打击了整个中国高铁产业。但对于舆论因此而否定高铁,他很生气,自己把自己的名牌砸掉了。. 近日,就中国高铁发展的相关问题,或者说质疑,《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了这位为中国高铁事业奔走的专家。质疑一建设是否过快? 《中国经济周刊》:对于我国大规模地建设高铁,有观点认为速度过快,您怎么看? 王梦恕: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国现在人均铁路长度还不到一支烟的长度。按计划到 2020 年,中国铁路网将达 12 万公里,中国现有铁路 万公里,高铁 万公里,占比并不大。美国人口 2亿多,铁路长度是 万公里,比我们多两倍,人家都知道铁路的重要性。《中国经济周刊》:铁道部曾表示,到 2020 年中国将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各大城市间 8 小时交通圈有望建成,现在,这个目标的进展如何? 王梦恕:今年年底计划完成 6000 多公里的铁路运营线,其中最主要的是两条线路的交付使用:一条是北京到哈尔滨的京哈高铁,一条是北京到广州的京广高铁。质疑二是否安全? 《中国经济周刊》: 723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对于中国高铁安全性的质疑不绝于耳,对此您怎么看? 王梦恕:我们高铁的最高设计时速是 350 公里,实际上应按 80 %设计速度运行。这方面有宣传上的失误,汽车最高时速 200 公里,哪有人会一直真开这么快? 铁路整体的技术水平很好,需要小心和注意的是铁路的联动系统,因为整体链条长,涉及的系统多,所以如果哪个地方出了事故就可能要停车,这是一个缺点,但这是为安全而停车。目
回应中国高铁建设八大质疑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