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23 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 2013 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 299 件作品获奖, 其中特别奖 3件,一等奖 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 91件,三等奖 159 件。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首先,我们来看一则 23 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 24名乘客》播出于 2012 年6月1日18 点。 5月29 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 101 医院救治。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直到 6月1 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 76 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 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第三篇《全城“送别”爱心背后的价值观》是一则评论。平民吴斌成英雄,全城自发送英雄,这是事物的两个侧面。它印证了杭州人的爱心,也印证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精神文明也在同步成长。 2 我们说,这组连续报道获奖的最大特质其实就在于他①主题的重大以及立意的深远。(ppt 中没有,交流:“最美司机”吴斌是 2012 年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 也是继“最美妈妈”吴菊萍之后,大家再次把焦点聚集到浙江杭州,甚至给予她“道德高地”的评价。连续一周左右高强度的“最美司机”系列报道,让吴斌成为了全城百姓争相讨论、赞美、学习的人物。其中的多篇报道被全国电视媒体采用,数百家网络媒体转载,单条稿件的点击率高达 10 万次。对“最美”的传播效果不仅体现在收视率、点击率上。全城数万人自发夹道为英雄送别,这就是普通民众对报道中蕴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认同。吴斌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交车司机,当铁片穿透身体的时候,他忍受着剧痛,却坚持完成了紧急刹车的动作,保证了全车 24 名乘客的安全。这个事实所蕴含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报道的价值。他体现着一种社会的正能量、一种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十八大中我们的核心主义价值观浓缩成了 24 字等、公正、法制;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看到,吴斌恰恰就体现了诚信这种价值观念。而全城百姓自发的送别英雄,也能深深的反映出杭城的百姓对这种典型人物的认可和尊重,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另一个体现。透过这篇作品,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它背后的故事,11月9号我参加了浙江省的双优研讨会,作品的作者袁跟我们分享了她关于这篇报道的采写体会, 我们才知道,其实一条好片子的创作并不是偶然的,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话: “②做同行记者,写有温度的新闻”。什么叫同行记者: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验式采访”,记者深入生活,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其次,同行还是指记者在做这类典型人物报道时,应该要慢下来, 投入时间、投入情感,真正走到被采访者的心里,才能做出有感情、有温度的新闻。(袁也在谈采访体会时讲到这么一个故事:)6月5 日上午,袁也来到了吴斌家。聊着聊着吴斌的妻子汪丽珍对吴斌的姐姐说:“吴斌平时最喜欢北山路, 前几天,他还说,天气热了,要去西湖边走走。要是能让吴斌再看一眼西湖该多好!”吴冰心(吴斌的姐姐)马上开口说到:“你的心情姐姐懂的,但是吴斌这件事情现在不是由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话说到这里,汪丽珍的眼泪夺眶 3 而出,喃喃自语着:“我懂的,我懂的。”杭州人有个不成文的传统,也可以说是一个情结,但凡有亲人离去,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一定会带他往西湖边走一圈。但此时此刻,这户恪守本分、理智大度的杭州人家,却要隐藏自己很普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分析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