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的故事:寺必备茶僧必饮茶 2011-11-12 00:37 来源: 华商网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 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相传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茶。寺必备茶,僧必饮茶。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 于是而有伦敦“午后茶”; 传至欧美, 竟有所谓“基督禅”者。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实深广远。禅是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要求人们立足现实, 在生活的当下完成觉悟解脱。一千多年前, 赵州从论和尚的“吃菜茶”三字禅, 开示人们禅修要在生活的每时每刻, 就像喝茶、洗钵、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通过实践亲身体验, 甘苦自知。“饭罢浓煎茶吃了, 池边坐石数游鱼”“粥去饭来茶吃了, 开窗独坐看青山”“禅余高诵寒山偈, 饭后浓煎谷雨茶”多么娴雅、悠扬, 多么自然、无求,“茶熟透瓶香”, 其香自溢。禅师舍诸乱意, 来到一个寂静、空灵、没有干扰的地方,“烟薰茶灶黑, 麻蒸布裘斑。不悟空王法, 缘何得此闲。”这里的闲, 是去掉杂念的闲,是真正的从容不迫,恬淡安适,如入禅定。“风扬茶烟浮竹榻, 水流花瓣落青池”, 没有茶禅一体, 谁解得此种空阔、坦荡又浑厚的禅的美丽呢?就像我们今天在紧张、繁忙的空隙里, 用心去泡一碗茶, 用心去品一口茶, 得到无法言喻的当下宁静。茶的本性是冷静的,而禅是思索的、理智的。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 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 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 演至唐代, 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 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 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 不一而足。以茶待客, 以茶会友, 以茶定亲, 以茶馈礼, 以茶贸易, 民情风俗, 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 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 其事近诞, 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 禅僧以茶当饭, 资养清修, 以茶飨客, 广结善缘, 渐修顿悟, 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 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 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 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茶一禅, 两种文化, 有同有别, 非一非异。一物一心, 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 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 融茶禅一味者, 则始
禅茶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