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律文化论解国臣【内容提要】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中得出结论,法律的生命是指法律能为社会所实践。又从文化及法律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析中得出结论, 法律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必须有文化的支持, 即法律要深植于文化之中。接着又对法律规避进行分析,指出法律规避的现象其实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而在现实中,创造传统是使法律具有生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法律的生命文化法律文化法律规避传统传统的创造一、法律的生命斯芬克斯之迷埋藏在人类及其所有的创造物之中。“人类选择了法律, 便崇尚法律。”①可是法律的创制者们却 2 发现他们的法律总是让他们失望, 而善良的老百姓们却总是处在痛苦的高压中。在结束野心勃勃的战争之后, 赢政开始自信的制定法律,并且踌躇满志的要使秦王朝万世一系。几十年后, 他的敌人发现, 赢政的失败, 正是由于他所制定的法律, 他所创立的王朝连同战马和剑戟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土之后。可令汉王朝的儒者们不解的是何以赢政的祖辈们如此成功?斯芬克斯之迷的又一面? ! 从悠古的历史积淀中我们发现: 法律是有生命的。法律的生命同文化的生命一样源自于人的生命。当我们在论述法的生命的时候我们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人的生命! 所谓法的生命,首先应该是法律能够为社会所实践。换句话说, 即是法律体现了社会。因为法律是现实理性, 是法律的创制主体对社会的理解, 用法的形式设定的一个完整的基本的社会秩序, 并希望能够在社会发生纠纷时为其提供一套标准和制度以维持正常的秩序。然而正是因为如此, 才使得法律于法律之间有了区别, 其生命力是强盛的还是短暂的? 法律是理性还使得法律的创制主体希望借助法实现一定的社会和政治目的, 法律还应承担一定的功能。因此, 法的生命还应体现在实现这些功能上,其中之一便是社会变革。当今中国学术界存在着“法律移植论”与“本土资源论”之争, 构成了中国法律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前者主张将西方法律传统中有益的东西经由立法而纳入中国法律制度中, 而后 3 者主张将中国各种传统中有益的资源经由立法而容入中国当下的法律制度之中。②事实上,无论是“移植”西方法律传统,还是发掘“本土”资源,其目的都是想赋予法律以更强大的生命力,使其承载中国在法治之路进程中的理想。然而无论是“法律移植论”还是“本土资源论”, 似乎是只要法律具有一些资源, 就会自然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果真如此吗? 二、文化的概念我相信法律的生命力必须从文化上来理解, 因为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从属于文化; 文化为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场景和条件, 。然而什么是文化呢? 关于文化的最经典的定义是爱德华· 泰勒在 1871 年所下的, 他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与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①这一对文化的较早的界定的确对许多人关于文化的理解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至今还存在。可是我们不得不指出其中的不足, 最大的不足就是他将文化只限定在包括知识、信仰、艺术等精神领域, 这些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整体就是文化。后来的学者对这一 4 理论的批判主要就集中在这一点上。然而,无论文化包括那些要素,它首先是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而对我们有意义。“美国的人类学家所用的文化一词..... .是指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所谓‘一种文化’,它指的是某个人类群独特的生活方式, 它们整套的‘生存样式’”。②而作为生存方式, 文化首先提供给我们的是一整套生活习惯和能力, 使我们得以生存于既定的社会中; 其次是一种世界观, 使我们按照既定的模式去看待社会, 理解社会。虽然这一种世界观是在人类群体从事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 并且是其反映; 但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并且决定着这一群体中的个体的行为,包括对法律及其制度的态度和法律生活。一套完整的文化还应包括一套工具和制度, 这是文化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我主张文化的概念……本质上是符号性的。……人是一种悬挂在由它自己织成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 而我所谓的文化就是这些意义之网。”③且不论这一论断是否正确, 但它确实道出了文化的一个特征, 即符号性, 隐藏于人类群体生活中的文化的确无时无刻不向人们传达意义, “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 它是由各种象征性形式表达的概念系统, 人们借助这些系统来交流、维持并发展有关生活的知识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④文化的符号性产生的第一个 5 结果是文化的濡化过程, 即文化的习得过程。这一过程有两方面得含义: 它是人类群体中的个体接受文化并成为群体中得一员得过程, 又是文化以传统的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得基础。第二个结果是当两种文化接触时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的产生得以
法律文化论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