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十日谈》与《聊斋》比较.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悲剧之比较—《十日谈》与《聊斋志异》摘要: 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和十七世纪,在世界文化史上,这是两个极为接近的时代: 它们都处于中国和欧洲封建社会的晚期, 当时东西方都出现了“人性的解放”这样新的时代文化精神。十四世纪五十年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肯定人的价值, 提倡人的解放, 即回归自然和本性。明代中后期, 以李贽为代表的反对理学与儒教的自然人性论作为人性解放的开端, 掀起了启蒙思潮。尽管清初政治、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但向往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反传统精神仍在继续流淌。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崇尚自然人性,鼓吹人性之私,肯定人与人欲。关键词:悲剧;女性;比较。《十日谈》第四天故事中:“一阵阵的无情狂风,刮得我天昏地黑,刮得我站不住脚跟——那尖刻的毒牙把我咬得遍体鳞伤。”这其实是当时天主教会对他的迫害与威胁, 但薄伽丘毫不惧怕, 决心和封建势力战斗到底。他说:“我将不辞辛苦,不管那暴风刮得多猛,也要背转身来,继续我的工作。”蒲松龄表面“文”而骨子里叛逆。在高压政策之下含蓄地抨击, 也不乏直露的批判。《聊斋志异· 促织》一文,实际上是通过成名一家的悲剧遭遇, 控诉了“天子”的胡作非为。那是清初文字狱盛行嗜杀无辜的时代,蒲松龄却放笔去写,可见其勇敢与大胆。《十日谈》作为欧洲最早的短篇小说集; 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而《聊斋志异》——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两部作品都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结构布局严谨巧妙, 文笔简练, 描写细腻。然而, 薄伽丘采用故事会的形式, 别出心裁地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以大瘟疫作为一个引子,引出 10 名男女青年, 并点明自然祸害导致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堕落, 为整部作品涂抹出时代底色。薄伽丘生活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历史时期, 新时代的曙光己经露出, 教会权威受到挑战。他关注人怎样摆脱封建教会的精神枷锁而掌握自己的命运。教会所宣扬的彼岸世界、天国幻想己成为作家嘲弄的对象了。因此, 他笔下的悲剧女性所得到的是人间的同情与传诵。《聊斋志异》则是由 491 篇独立的小故事组合而成。据说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 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 写成此书。二者都展示了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广阔巨大的社会生活画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聊斋》虽多数小说是通过幻象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仍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一, 往往被纳入伦理的心理结构之中。例如窦女受南二复蹂蹭之后,因为得不到夫妻名份,生下的儿子得不到父子名份而吃尽苦头。没有个名止言顺的伦理关系而成为她苦难的根源。公孙九娘因为“母不堪困苦死”而自杀, 死后希望归葬父母侧而不得, 成为飘零他乡的孤魂野鬼。她们的苦难意识和莉莎贝达等人的追求个人的爱情和幸福, 执意反抗旧的伦理关系而惨遭迫害就大不一样了。二, 儒家的“中和意识”往往使《聊斋》中悲剧女性的苦难意识被冲淡,“大团圆”的结局。孔子提倡“哀而不伤”,怕人家悲过了头,要涂上“中和”的油彩。这就必然使悲剧人物的苦难意识被冲淡而缺乏应有的震撼力量。如连城和乔生是知己,本应幸福的结合,而王家硬要捧打鸳鸯, 以致这

《十日谈》与《聊斋》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me9qavkh9
  • 文件大小107 KB
  • 时间201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