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思维导图和知识点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
第1、2章生命的世界 探索生命
思维图导航
考点全解读
考点一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物种多样性强调
的原料,淀粉等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 “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检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这两个实验都具有相同的实验步骤:暗处理→光照→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其中的暗处理是为了消耗叶片中的淀粉,酒精脱色是为了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淀粉遇碘变蓝可以鉴定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前者对叶片进行不遮光和遮光处理和后者一套装置中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一套装置的放入等量的清水的目的都是为了形成对照,其变量分别是“光”和“二氧化碳”,前面设计了“有光”和“无光”这组对照实验,后面形成了“有二氧化碳”和“无二氧化碳”这组对照实验。前者的实验现象是不遮光的部分变蓝、遮光部分是黄白色,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后者的实验现象是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中的叶片加碘液后不变蓝,有清水的装置中的叶片加碘液后变蓝,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研究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生活的影响“中我们要选取长出绿叶的幼苗(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作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罩分别套在不同植株上,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其它条件(如水分、温度、矿物营养等),定时取样,将样本植株晒干后称重。(越重的有机物积累越多,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大)。
(4)“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中的材料选择最好是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
小麦幼叶,设计对照实验时只能有唯一变量,如果我们想探究光照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话,变量就应该是“光”,其它的条件不能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可设计成把栽种小麦的花盆分别放在光下和暗橱中,定期观察,会发现在光下的叶片变成了绿色,在暗橱中的是黄白色,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5)“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中要对照实验的话,就是在原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没有植物其它全部相同的一组,实验利用的是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原理证明了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
(6)“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中的银边翠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缘都不含叶绿素,中央的绿色部分都含有叶绿素,这样就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通过对叶片的光照、脱色、加碘液可以看到(现象)叶片变蓝的部分是原来的绿色部分,叶缘还是黄白色,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7) “观察叶片的结构”中徒手切片的制作要用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切割载玻片上的叶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得到很薄的切片。
表皮 由一层细胞构成,除保卫细胞外不含叶绿体,起保护作用(表皮属保护组织)
叶肉
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含叶绿体多,排列整齐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含叶绿体少,排列疏松 (叶肉属营养组织)
叶脉
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输导有机物
3、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应用
光合作用的实质:物质转化(把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光合作用的意义:食物来源、能量来源、氧气来源(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的应用:从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和光合作用的原料水、二氧化碳以及温度考虑如何增强光合作用。如农业生产中采取的合理密植、立体种植,温室栽培中人工增光、人工注入二氧化碳等。
考点二、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探究实验
呼吸作用这一节中共有“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四个实验。前三个实验都设置的是相同的变量(种子是否有生命力)而设计了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可以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不用植物体做实验是为了避免植物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影响),分别利用氧气支持蜡烛燃烧的时间长短、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温度计中的温度变化来得出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的结论;
“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实验中通过检验实验装置(一定要把装置放在暗处,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中氧气释放耗尽、或二氧化碳释放增加来判断植物不同部位进行呼吸作用的强弱和得出所有的活细胞都是时刻进行呼吸作用的结论。
、应用
线粒体
呼吸作用的意义: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一部分转化成热能散失。
呼吸作用的应用:增大湿度、提高温度(一定范围内)、提供充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思维导图和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