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灵魂在于高贵
侯文爽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英国作家王尔德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声音。望着她仿佛沐浴在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已经是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选自《周文集》)
[点评]
在作者笔下,阿基米德用头脑窥探宇宙的秩序显然是智者,第欧根尼与王尔德用心灵观照世界显然是诗人。在思考中他们均拥有了自己的“麦田”,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了对日常平庸生活的超越。篇尾,作者用近乎祈祷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祝愿,祝愿那个列车上埋头读书的少女能“保持着纯正的追求”。说是祝愿,其实更多的是忧虑,唯恐她被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所裹挟,所吞噬,成了虚荣、
金钱、功名的牺牲品,直至最后成为“一个在世上忙碌不停的躯体”。在这里,作者用笔更用心灵为我们在麦田的悬崖边缘筑起一道栅栏,以免我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坠入空虚与物欲的深渊。
[精神感召]
那些因心灵而伟大的人 戴本刚
艺术家是世界上的另一类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痛苦给人们带来欢乐,将眼泪化成了珍珠。这些正直与真诚的艺术大师的人生经历,教人们懂得何谓真正意义上的生与死,他们属于那些因心灵而伟大的人。何谓英雄?罗曼?罗兰作了最好的诠释:“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令人痛心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时代,很多人已不再相信“英雄精神”。今天,让我们从一些艺术家的传记中重温那久违的心灵震撼。
从苦难中挣扎一路走过来的安徒生,心底一直蕴藏着一些美丽动人的东西,在“做个真正的艺术家”的梦想召唤下,历经冷暖沉浮,最终得偿夙愿――成为一代不朽的文学大师。他用211篇童话向全世界传播着爱,温暖着全人类的童年。
“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好。”小鸭说。
“好吧,你去吧!”母鸡说。于是小鸭就走了。他一会儿在水上游,一会儿钻进水里去;不过,因为他的样子丑,所有的动物都瞧不起他。――安徒生《丑小鸭》
这篇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童话,可以看做是安徒生的人生浓缩。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于丹麦奥登塞的一个鞋匠家庭,11岁时父亲去世,家境困窘,靠母亲给人家洗衣服艰难维持。14岁时他只身闯荡哥本哈根,做舞蹈演员的梦想破灭后,开始创作戏剧,但总是遭到皇家剧院的退稿。18岁时被送进拉丁学校接受基本教育,受尽校长的虐待,但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23岁时以及格的成绩被哥本哈根大学录取。此前他写出了大受欢迎的诗歌《垂死孩童》,其中写道:“母亲,我累了,我想睡了,让我歇息在你的心畔。”这充满无限爱意和淡淡忧伤的写作风格,日后成为安徒生童话的特质。30岁时他出版了第一本童话集,未获得好评,却受到嘲讽。但安徒生说:“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正如欧斯特所预言:“童话将使安徒生不朽。”尽管受到社会的冷遇和爱情失败的打击,但是谁都无法阻挡安徒生向童话王国的挺进:1844年,《丑小鸭》诞生;1846年,《卖火柴的小女孩》问世……
“鼓舞、激励他的,不仅仅是对艺术的巨大的、奋不顾身的爱,”安徒生的传记作者前苏联的穆拉维约娃写道,“而且是对生活的爱――深沉的、常人意想不到的、执著的爱。”充满爱的写作,是安徒生感动全世界的最可贵的品质。同时,安徒生的童话是来自一个卑微的心
人的灵魂在于高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