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着醇香的那些文字——解读语文教材中的“酒诗文”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民间有杜康造酒的传说, 见载于史料的有关酒的诗文典籍浩如烟海, 而相关的趣闻佳话更是不胜枚举。本文仅以 1- 9 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酒诗文为例来解读酒文化,领略古之贤者饮酒的风范。一、酒是滋润友情的琼浆。“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相聚,小酌几杯,酒酣耳热之际,倾吐衷肠,纵论人生,畅谈理想,不亦乐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斟在杯中的是家常日子的那份安恬与闲适;“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酌入口中的是他乡遇故知的激动与欣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捧在手上的是对分手在即的友人的牵挂与不舍;“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饮入腹中的是足以抵御寒风的信心与热量。二、酒是节日的必须品。“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虽然酒的质量不高, 但过年是无论如何离不开酒的;“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这“屠苏”便是酒的一种。“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诗人大概不是想用酒祭奠祖先, 但清明节这个充满愁绪的节日肯定也是要来点酒的。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的圆, 估计是因为这一天请它喝酒的人比较多,除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花间词》) 的李白, 还有苏轼, 他在赤壁看见十七( 既望) 的月亮尚且“饮酒乐甚”(《前赤壁赋》), 看见中秋的月亮就更要“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了。五、酒是化解愁绪的最佳选择。“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的《短歌行》很经典地诠释了酒对于失意的人的重大意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固然才情万丈,却仕途不顺,不能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能“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孰料“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于是“停杯投箸不能食”(《行路难》), ……若干年后,有一群李白的追随者,他们没有李白那么好的运气,可以有“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 或用“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行》) ,但他们一样借酒麻醉自己,想要化解亲人离散的痛苦,“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醉花阴》);或摆脱理想幻灭的苦闷,“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 或忘却惨淡的人生,“醉卧沙场”( 王翰《凉州词》) 。然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们总是无计可施。他们惊问“今宵酒醒何处? ”( 柳永《雨霖铃》), 甚至“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却还是和李白一样“愁更愁”。说到这儿, 似乎有点自相矛盾了, 因为酒看起来并没有化解诗人们的愁绪。可是,除了酒,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酒诗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