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事迹介绍25篇合集精选2022
古代的清官故事大家又知道多少个?除了“包青天”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还有许多许多为政清廉的好官。以下是初心为您推举。
曾子不受封邑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他在今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给他送礼贿行了,羊续就有了“悬鱼太守”的雅号。
“四知太守”杨震
东汉华阴人杨震,在居官荆州时,发觉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推举王密做昌邑县县令。数年之后,他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县,晚上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迫之下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正声说道:“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一听,惭愧难当,只得收起金子,谢罪而去。此事传开,大家赞扬杨震为“四知太守”。
“与其浊富、宁比清贫”的姚崇
姚崇曾先后在唐朝三位皇帝手下任宰相,并帮助唐玄宗实行改革,除掉弊政,为实现“开元盛世”做出过重要奉献。但他自奉俭约,清廉寡欲,曾作《五诫篇》,提出“为政以公,毫厘不差”,“其身既正,不令而行”,“与其浊富,宁比清贫”等主见,带头移风易俗。他身为宰相,却不置府第,住在离朝廷很远的地方。他上朝处理完公事,往往因路远,天黑前不能回家,就住在四周的罔极寺里。唐玄宗批准他全家搬入四方馆(属中书省)居住,但他以那里有众多文书,不适合家人去为由,始终住在旧址。开元四年,姚崇因儿子广通来宾,受人馈赠,觉得自己身为宰相,愧对国家,加上中书省主簿赵诲“受胡人赂”,便自请辞职。开元九年,姚崇因病去世,留下遗嘱,要求自己死后入殓,只穿寻常衣服,一切从俭,并告诫子孙:“汝等身没之后,亦应由子孙依吾此法。
孔奋:处膏腴不自润
孔奋,字君鱼,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名臣,曾任河西大将军窦融幕府议曹掾、姑臧县长、武都郡丞、武都郡太守。所到之处廉洁自律,奖善惩恶,爱憎清楚,为政清平,深得百姓敬重。
东汉建武五年(29年),孔奋任姑臧县长。姑臧因与羌胡通商,是个富县,以前到姑臧当县长的,不到几个月,就能积聚许多财宝,而孔奋任职四年,财产毫无增加。因他身处膏腴之地却不能以财自润,所以为众人所称赞,但孔奋坚守节操,不改初衷。离任时,河西守令装载财物的车辆充满道路,只有孔奋毫无资财,单车上路。当地吏民羌胡为报恩,聚拢追赠财物千万以上,孔奋唯谢而已,一无所受。
诸葛亮“鞠躬尽瘁”
诸葛亮辅佐刘备转战南北,屡建奇功,建立了蜀国。他一生位高权重,却自奉甚简,不谋私利。生前,他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展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内无余帛,外无盈财”。
诸葛亮病危时,曾立下遗嘱,要求死后把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省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只求能容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穿平常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田豫“不收怀金”
田豫,三国时期官拜魏载,他清廉节省,赏赐给他的东西,经常分送给将士们。但凡胡、狄部落偷偷送给他的财物,他都记录在册并送入官仓,从不拿到家里去,所以他家特别清贫。裴松之的《三载了田豫不收怀金的故事:鲜卑族素利等部落,常来拜见田豫,并送上牛马等礼物,田豫就把这些礼物转送给官府。这些部落的使节认为以前送给田豫的礼物太惹眼,不如送黄金,就隐秘地怀藏三十斤黄金,对田豫说:“盼望避开左右的侍从,我有话要说。”田豫让身边的人回避,部落来使跪下说:“我们看到您非常清贫,所以送您一些牛马,但您却把它们交给了官府。今日隐秘地送些黄金给您,可以作为您家中的财产。”田豫暗想,假如当面拒绝,唯恐会伤了和气,于是就有意张开宽大的衣袖,收下了黄金,并感谢他们的好意。等到部落使节回去后,田豫马上将这三十斤黄金全部交给官府的库房。魏文帝了解这一状
古代清官事迹介绍25篇合集精选202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