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百首:归园田居·其三
晨兴理荒*,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解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有。
兴:起床。
荒*: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肮脏。这里指田中在一小局部优秀的学问分子身上。假如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的化身,也曾亲身参与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似乎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发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像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不治”;“晨起理荒*”,也是针对“芜*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识,这种明显的相像,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局部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识《汉书》的人来说,立刻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不治”的喻意,说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肯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说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由于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识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加局部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简单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假如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三字,用得比拟重,好像别有专心。杨恽诗中“芜*不治”,是比方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由于很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
古诗三百首归园田居·其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