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教学反思(2013-06-20 13:36:20) 转载▼标签: 教育分类: 教之思㈠教学指导思想本课时是八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形式运思阶段,思维发展是从形象达到抽象的水平。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以课标为指导,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遵循初二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认知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描述生态平衡概念、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同时,展示大量的相关图片和事实,引导学生思考,抽象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个概念,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顺应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主动探索,从而建构知识、提高能力。树立“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㈡课前准备重难点的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正常的课标要求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是完成省级规划课题《初中生物、化学学科有效实施“科学探究”的实践研究》的结题展示课。因此本节课的重点除了“阐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还要展示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准备课前需大量的搜集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持和破坏的资料。而在取用上,一个人的水平是有限的,生物名师工作室的团队集体参谋、尤其是陈乐东、王贞两位主任和青霞妹妹的有力指导,最终使得本节课的教学除了准备充分外,材料使用也显得相得益彰。课前至少半月前指导学生做好生态瓶并观察记录,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外,其观察的过程等还给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提供了直观的教具;也为课堂探究中变量控制提供了范例。㈢教学设计 1. 科学探究的过程采用的是我们课题开始时设计的探究模型 2: ⑴问题的提出①小组讨论后直接提出; ②老师评价后,请同学作出假设,发现很难作出假设,则进一步分析、引导, 具体化,对照目标,加强针对性,对问题进行修正,重新提。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条件是什么?很难作出假设: 水的多少; 生产者的种类; 生产者的种数; 一种还是多种消费者的个体数量……改正为:在小型生态瓶中,其稳定性与能形成食物链的生产者的种数有关吗? ③方案设计出现困难时,如难以确定变量即研究的对象时,修正提出的问题。如下图方案实施过程中发现两组差不多同时崩溃。问题在哪里?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否形成食物链。可改为: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食物链中生产者的种数(或个体数量)有关吗?然后设计除生产者的种数(或个体数量)条件不同外,其他都满足其生长条件,效果就明显了。⑵作出假设个别同学直接作出假设或小组讨论后作出假设⑶设计方案小组讨论后随意设计⑷实施过程小组合作做⑸分析与表达小组讨论分析,老师评价指导⑹实验报告与评价的填写同步填写或课下填写(课堂不能完成的基础上) ⑴举例说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通过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生自然
生态平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