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省北部名山, 位于九江县以南, 星子县以西。它是世界级名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 302 平方公里,山体面积 282 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 1474 米,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 25 公里, 宽约 15 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 山体多峭壁悬崖,相对高度 1,200 ~ 1,400 米。主峰汉阳峰海拔 1,474 米(4,422 尺) ,山势雄伟。传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 结庐为舍,因名庐山。庐山,是江西首屈一指的名山,位于东经 115 ° 52′~ 116 °8′,北纬 29° 26′~ 29° 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莲花镇附近。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 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清水秀景色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 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 渺渺江湖间”, 形容恰到好处。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庐山气候温适, 夏天凉爽, 冬天也不太冷, 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 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 根据历年记载: 最高只 32℃, 最低在- ℃, 全年平均为 ℃,可见庐山气温适度。以至于四季,按季节平均计算差异也较正常: 春季是 ℃, 夏季为 ℃, 秋季则为 ℃, 冬季常在 1℃左右。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 加上江环湖绕, 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 易于兴云作雨。所以, 庐山雨量丰沛, 全年平均降雨量 1917 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 168 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 192 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 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 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 有多达 90 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 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 峭崖渊涧, 构成众多的瀑床, 加上水源四季不断, 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传说: 有一种传说,早在商初( 大约前十六、十七世纪) ,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 即前四世纪) ,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 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 还有称匡俗为庐俗, 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 以地名为氏, 以氏为姓, 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 自然毋庸予以追究, 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 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 为朝廷所获悉。于是, 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 匡俗也屡次回避, 潜入深山之中。后来, 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庐山。主要景点锦绣谷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云: “还家一
庐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