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景区古隆中导游词5篇
古隆中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独创家、文学家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以下是我整理的襄阳景区古隆中导游词5篇,欢迎阅读参考!
襄阳景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照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著名,缘由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闻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
从晋代起先,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状况和有关传闻。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躲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仔细探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亲密凝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闻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气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终还确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见说得刘备敬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
从今,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样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今起先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著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现为我们古隆中风景区的标记。
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安静致远,此联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表明白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这也成了诸葛亮一生中的治世明言。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当时人们认为上三代人心贤良,下三代人心不古,但是诸葛亮虽然诞生和生长在下三代,其为人和修养,以及才能均能够与上三代的贤良相比,所以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宏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同日而语。
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和仲在中国古代是指老大和老二的意思,伊吕是指辅汤灭戟(夏)的伊尹,助武王伐纣(商)的吕尚,萧曹是指辅佐刘邦起义,功勋显赫的酇(zan)候的萧何,以及西汉大臣,屡立战功,被封为平阳侯的曹参,这句诗把诸葛亮和古代的其他一些贤人做了对比,赞扬诸葛亮的文韬略与伊吕不前不后,他处理政事、军事、外交等国事心中有数,指挥作战从容调度,就连萧曹二人都显得有些逊色,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闻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气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终还确定地说,只要按
襄阳景区古隆中导游词5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