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技术总结.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萧红——一位牡丹花般的女子“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被誉为“ 30 年代文学洛神” ( 1911-1942 ),原名张西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 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 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 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 1942 年1月 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人生经历? 1911 年6月1日,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乃莹。? 1920 年,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只有年迈的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 1927 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 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汪恩甲完婚。 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1931 年,这个无家、无业、无处栖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际遇上王恩甲,先受骗后被弃,孤身困于旅馆。? 1932 年,在即将被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她得到萧军的帮助, 脱出困境。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他们租不起五角钱一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巴圈”;一个的鞋带断成了四截,另一个就把自己的鞋带分成两段,两个人束着;摄氏零下 30度的严寒里,两个人穿着夏天的鞋子,饥肠辘辘地在雪地上奔走谋生……? 1934 年,日伪在“满洲国”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 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 10 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 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 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40 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办《时代批评》刊物。? 1941 年 12月,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军攻陷香港。她正患严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济住院治疗。炮声隆隆中,端木蕻良弃她而逃。? 1942 年1月 13日,她被医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病情恶化。 18日, 确诊为恶性气管扩张,第二次动手术换喉头呼吸管。 21日,所住医院被日军占领,改为日本战地医院,病人全部被驱逐。 22日,在战争与病痛的折磨中,她与世长辞,年 32岁。萧红与萧军——既是夫妻又是文学伴侣两人的感情经历: 初次相识: 萧红一个人挺着大肚子,临产期近,汪恩甲却不知去向。她被困在了旅馆,处境艰难。山穷水尽的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周刊发出了求救的呼号。报社副主编裴馨园遂派“三郎”去探望萧红,给她带去一些书籍和杂志。相知相恋: 萧军发现萧红不是一个平常的女性,她的经历和见解都让他惊讶, 竟让他“感觉到世界在变了,季节在变了, ……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在我面前的只剩下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 ……我马上暗暗决定和向自己宣了誓:我必须不惜一切牺牲和代价—拯救她!拯救这颗美丽的灵魂!那夜,他们谈了太多,有关文学,有关人生,有关爱情,临别时候,两人已经将彼此的心深深地许在了一起。营救萧红: ,因为萧红欠下的房租实在是太多了,有 600 多块。萧军付不起,他一筹莫展。 1932 年的 7月份,哈尔滨连续降水 27天。店主逃跑,在洪水袭来的黑夜,旅馆将倾的那一刻,三郎趁乱救出了萧红,带着她逃离了那个恶浊的旅馆。从一个旅馆逃到另一个旅馆,他们只能暂时栖身在欧罗巴旅馆。初秋的一个雨夜, 萧红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里顺利生下一名女婴。旅馆共患难: 每天只吃一顿饭,就是这一顿饭都吃不饱。能当的东西都当掉了,能借的门路也都求借了,两个人的生活晦暗到了极点。饥饿、寒冷、贫穷、借钱、求职是他们那段时期生活的主旋律。正是萧军,给了萧红以做人的尊严,生存下去的勇气,开创新生活的希望。萧军冒严寒,忍饥饿,外出四处打工授课,养活了产后在家待业的萧红。生活转机: 萧军找到了一份家教工作,萧军不收学费,只要求对方提供一处住所, 对方答应了。这辗转漂泊了不少日子,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落脚处,筑成了一个家。萧红在萧军宽厚臂膀里得到了小憩。他俩用萧红河萧军来做他们各自的名字发表作品。二萧在哈尔滨度过了一段安宁而充实的时光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技术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0012230
  • 文件大小3.36 MB
  • 时间2017-05-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