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fmw甲文,指近代以来樊现的商周畴期嘉刻在罪甲和默骨上的文字,也叫K卜 文字、殷墟耆契等。
2、金文:商周畴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鼎文、青铜^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戟n畴期流行于秦文》 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
二、训诂、词汇、修辞部分
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因为《尔雅》是训
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
(1)形训(据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也叫据形索义。这种方
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可用于形训的解释。
(2)声训(因声求义):又叫音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叫因声
求义。其作用在于明假借、溯语源、探词义、寻词族。
(3)义训:用定义、归纳等解释字词内涵和外延的训诂方法。
4、义训的具体方法:
2/10
(1)同训I: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的方法。如 初、哉、首、基、 徂、落、权舆,始也。”
(2)互训:用同义词相互训释的方法。如《说文》:吹,嘘也”、嘘,吹也”。
(3) 递训: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如《说文》:讥,
诽也”、诽,谤也”、第,毁也”。
(4)反训: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训诂学上也
叫 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如《说文》:舌L,治也”,《尔雅》:故,今也
(5)直训: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即直接以词解词。
(6)转训: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如:许”
有何“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
5、训诂常用术语:
(1)日、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白“、为“、谓之”的后面,作用是用
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被解释的词放在 谓”的前面,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3)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被释词。
(4)之言、之为言:用于声训,训释词和被释词有音同或音近关系。
(5)读曰、读为:一般用于以本字训释通假字,即所谓被读”。
(6)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注音,读如”往往同时兼带释义。
(7)貌:一般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用来说明被训释词所表示的某种状态,
相当于“,的样子”。
6、对文与散文:训诂学术语。
(1)对文则异(对文则别):对文”指相对为文”。即在同一文句中对举的
同义词,在句中显示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2)散文则通(散文则不别):散文”指单个为文即单独使用同义词中
的一个,上下文中没有与之比较对举的其它同义词,该词在文句中显示的是一组同义词的类
义。
7、统言与析言:训诂学术语,即统言不别,析言则别
(1)统言:也叫浑言,就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一组同义词的共同点而言,它们
的意义没有区别。
(2)析言:就是分开来说,即就着一组同义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是
有区别的。
8、本义与引申义:
(1)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由汉字形体结构显示的和文献语言所能证明的
词的最初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如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