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 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 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 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不入流,只能称做
家」。
2、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 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 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 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3、祖本:即初刻本,是最早成书刻印的版本,为后来衍生的同一著 作各种不同版本的来源与依据。
4、善本:是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
5、写本:又称手写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非经制版印 刷而由手写成书的本子,狭义的写本是指人们约定俗成的唐以前的本 子。
6、九经正义:为了统一南北经学,解决“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 弊,唐太宗命令孔颖达等人撰写《易》《诗》《书》《左传》《礼记》的 义疏,书成名为《五经正义》。高宗时作为官府教材与考试取士的标 准经说。后来又有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 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成九经正义。
7、别集:是指汇集某一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 与“总集”相对而言。如《陆放翁全集》《韩昌黎集》《文山先生集》 《杜少陵集》等。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 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与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 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 的重要的依据。
8、《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 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 1982 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 间始有合刊本,共416 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 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 《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9、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 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 《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与清末刘锦藻所编《皇 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载。
10、三体石经:魏正始年间在石头上刊刻的经书。魏废帝齐王芳正 始二年,按照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 经或三字石经。其中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完的有《左 传》。三体石经在古文字学与校勘学上都有很大价值。
11、蜀本: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世称“蜀本”。蜀本特点是:字 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 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没有耳子。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纸张 洁白,校勘精当,可与浙本相媲美。由于在宋末元军进攻四川时大肆 焚毁抢掠,因而蜀本流传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蜀本中又 可分为成都本、眉山本。
12、监本 :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 教育管理机关与最高学府。
13、叙录:又叫题解,提要,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
失、介绍作者生平事件、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 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 术性与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14、辑佚:文献学中古典文献的辑佚是专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
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逐一摘录出来,按一 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 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15、鱼尾:是指刻板中心部位所刻的折叠书页的标志。鱼尾因其数 量、形状不同,分为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黑鱼尾、白鱼尾、线 鱼尾、花鱼尾、顺鱼尾与逆鱼尾等。
16、古典文献学:是指广义的校雠学,即有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 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 版本、 、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与流通等为主要内 容的学科。
17、
三、指出下列文献学著作的作者及时代
1.《四库提要辨证》 近现代 余嘉锡
2.《中经新簿》晋 荀勖
3.《经籍籑诂》清 阮元
4.《水经注》 北魏 郦
w 、 ■
道元
5.《孟子正义》 清 焦循、焦廷琥、焦征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