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脑的血管功能区.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原则
1、病史+体征
2、解剖(定位)诊断←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演变
3、病因(定性)诊断←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4、影象学诊断
5、病理学诊断
6、分子生物学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常记忆障碍、精神迟钝及表情淡漠。双侧颞叶内侧损害常表现为记忆力显著减退。
枕叶 临床症状(一)
为视觉中枢,主要临床症状:
:偏盲、象限盲、皮质盲
:视中枢的刺激性病变。
:左侧纹状体区周围及角回病变
:视觉中枢及顶、颞、枕交界区病变。可是癫痫的先兆。
岛叶:功能与内脏感觉和运动有关。
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面,与脑干连接部和胼胝体旁的环周结构,包括扣带回、海马回和钩回
内囊 临床症状
是指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丘脑之间的白质结构。
分为前肢,膝部,后肢
典型的病变产生:对侧偏瘫、偏盲(同向)、偏身感觉障碍
基底节病变 解剖及临床表现
埋藏在大脑白质深部的灰质核团。
包括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广义的基底节将红核、黑质、丘脑底核也包括在内
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改变
小脑 解剖生理
(1)小脑皮质:从外向内分为分子层、蒲肯野细胞(Purkinge)层及颗粒细胞层。
(2)小脑内核(存在于小脑白质中)由外向中线4对核团: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和顶核
(3)小脑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


解剖生理
深部核团
1. 顶核
2. 球状核
3. 栓状核
4. 齿状核
小脑传入信息:来自大脑皮质、脑干(前庭核、网状结构、下橄榄核)和脊髓
所有传入纤维 小脑下脚、中脚、上脚终止于小脑皮质及小脑蚓部(本体感觉冲动)
小脑传出纤维主要发自小脑深部核团(主要是齿状核) 小脑上脚(结合臂)在到达红核前先交叉(称被盖背交叉) 终止于对侧中脑红核 交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再经被盖前交叉下行为红核脊髓束 脊髓前角细胞 小脑至前角的纤维经过两次交叉,故小脑半球与身体是同侧支配关系
小脑 生理功能
小脑的功能:小脑是神经系统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主要作用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随意运动。
绒球小结叶及顶核----原始小脑----平衡中枢:维持躯体平衡及眼球运动
小脑的前叶及后叶蚓锥、蚓垂----旧小脑----本体感觉、调节肌张力并维持身体姿势
后叶大部分新小脑----对随意运动起重要的协调功能,与精细动作有关
小脑 临床表现
小脑损害的主要临床症状: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
小脑蚓部:躯干共济失调,如醉酒步态。但肢体的共济失调及眼震不明显。
小脑半球损害:病变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辨距不良,轮替运动差,伴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有水平性眼震及小脑性语言(构音不清和暴发性语言等)。
脑 的动 脉
CTA
MRA
正常主动脉弓造影
脑动脉组织学特点
脑动脉的主干和分支均位于脑的腹侧面,然后再绕到背侧面
脑动脉分为皮层支、中央支,二者间吻合甚少,皮层支间吻合丰富,中央支间较前者差
脑动脉为肌型动脉,血管周围没有支持组织
脑动脉内膜有丰富的内弹力膜,中、外膜薄,没有外弹力膜脑动脉几乎无搏动
脑实质内外动脉均有神经纤维分布
脑动脉体系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颈总动脉造影
正常颈内动脉DSA表现 (右侧)
正常颈内动脉DSA表现 (左侧)
大脑中动脉的功能分布
MCA-M1段的分叉方式
MCA M1段包含两部分:分叉前段;分叉后段。分叉方式:
分为二干:下干和上干(78%)
分为三干:下、中和上干(12%)
继续延续为无主干的多个小分支(10%)
MCA上干
上干非常短(26-50mm)
供应皮质和皮质下区包括顶叶前部和额叶凸面的大部分
病变:累及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
临床:感觉、运动障碍(以面、上肢为重)和神经心理障碍
MCA下干
运动无力经常是轻度或短暂的,

脑的血管功能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60933426
  • 文件大小9.75 MB
  • 时间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