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遇见自己
【关键词】高一;心理辅导;自我悦纳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 -6009(2019)08-0071-04
【设计理念】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何人有语言交流,全班保持安静。在移动过程中用心地体会、感受、观察和思考。音乐声停,活动结束,所有人站在原地不动。教师随机采访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小组讨论:怎样做到最大限度地离A近,同时最大限度地离D远?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学生1:在想方设法远离D时,我感到很焦虑,因为它也在追逐它的A,远离它的D,总是在移动,我要时时刻刻关注它,躲避它。
学生2:为了躲避D我都没办法靠近A。最后发现总是没法做到最大限度远离它。
教师:我们发现,要想同时最大限度地靠近A远离D是很难做到的,就像我们只想拥有优势,不要不足,也是很难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只有优势没有不足,刻意地排斥和躲避自己的不足容易引发焦虑等负性的心理体验。
。
活动规则:请所有学生再次移动,这次只要求最大限度地接近A。移动过程中用心地体会、感受、观察和思考。音乐声停,活动结束,所有人停止移动。
小组讨论:怎样做到老师的要求,即最大限度地接近A?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学生1:只要一直追着A跑而不要总想着怎么躲避D就可以了。
学生2:对,如果不那么关注D在哪,也就没那么焦虑了。其实靠近A感觉很好,毕竟是自己的“优势”嘛。
。
教师:同学们,那么我们身上的“不足”是不是一定是不足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只有接纳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發挥自己的优势。
(三)故事分享:不一样的艺术家
。
Phil Hansen曾是著名的画家,因长久工作导致神经永久性损伤,无法再画出直线。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他并未放弃,而是试着接受自己的现状。他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他逐渐发现,“不足”有时更能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他用新的方式创作出了更多美好的作品。
。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和故事,谈谈如何对待“不足”和“优势”会让我们更好。
学生1:其实“不足”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不足”,就好像“胆小”这个特质,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谨慎”。
学生2: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论“优势”还是“不足”,都是我们身上的一种特质。
教师:所谓“优势”和“不足”其实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情境而言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身上的“优势”,同时运用智慧转化、利用“不足”,运用努力改善所能改善的“不足”,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部分,会让我们更好地发展自我。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打开学生思路,让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拓宽对自我的认识,减轻对自身不足的焦虑情绪,接纳自我,促进自我更好地成长。
三、再识自我:修订“与我相识”单
教师:请将刚刚填写的“与我相识”单拿出来,再看一看你写出的自身的“不足”,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些“不足”,对它们进行积极赋义。对于不
再一次遇见自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