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政府工作报告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大,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相对薄弱,调优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城市化水平和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亟待提高,城乡发展还不够均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任务比较艰巨;公共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在入学、就医、住房、养老等方面与群众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同时, 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一些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运作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着眼未来五年,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是省委省政府对淮安的战略定位和殷切期望,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共同心声和根本利益,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力量源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把淮安建设成为功能完备、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宜居、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共同创造淮安更加美好的未来。今后五年,是我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正在孕育,国内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加快实施,省委省政府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政策的“水井”效应进一步显现,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突破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强劲动力;市第六次党代会描绘了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的发展蓝图,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的干劲和热情。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肩负着全市人民的重托,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的发展变化,更加主动地抓好机遇,更加积极地应对挑战,更加有效地破解难题,力争再创一个快速发展期,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八项工程”的决策部署,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确立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总体要求和“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奋斗目标,突出扩总量、调结构、惠民生,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同步推进经济国际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强化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全力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合力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未来五年,我们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基础更加坚实。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到 2016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200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万美元,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财政总收入达到 1200 亿元,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0% 以上。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 25% 。县域实力不断壮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品位明显提升, 到 2016 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 190 平方公里、人口超过 160 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基本形成,成为长三角北部地区交通枢纽和带动苏北发展的新兴增长极。四座县城更具特色和活力,一批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加快崛起,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美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和谐相融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在 2010 年基础上实现六年倍增,到 2016 年分别达到 37000 元和 14500 元,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提高。 2013 年和 2014 年分别以市、县为单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2015 年人均年纯收入 4000 元以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为健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增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更趋完善,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设成果不断巩固,民主法制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普遍提升,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生态特色更加鲜明。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林木覆盖率达到 26%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积极创建国家级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减等指标位居苏北前列,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
淮安政府工作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