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书评
明朝万历十五年并无重大事件发生,实在是一个平平淡淡的年份,连作者都这样说,但为什么还要以此作为书的题目呢?“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期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1]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1
《万历十五年》共分七个章节,分别叙及六个人物以及他们在万历十五年前后发生的事情。看似为个人做传,其实各章节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将各章串成一个整体而不显得杂乱无章,那就是整个明王朝是如何一点点的腐朽,如何一点一点的累积起人们的积怨,如何作茧自缚,使整个王朝陷于衰弱。“书中所叙,不妨称之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其中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綎,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2]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M]. 北京:中华书局,
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阴阳来阐释人物性格中的正邪部分。而上至皇帝本人,内阁首辅,下至文武百官,平民百姓,每个人身上都有阴有阳。既有励精图治,舍生取义的阳,也有奢靡放纵,自私自利的阴。可是无论如何,这些都已经无法挽回整个官僚体系的山穷水尽。书中所及的六个人物,以及后来的东林党人,他们或多或少的代表了挽救明王朝覆灭结局的力量,然而,在平凡无奇的万历十五年前后,这些人,或者放弃希望,不理朝政,或者被罢官,被清算,或者年老致仕,或者老死病死。而明王朝,终于一点一点的失去振作的机会,渐渐步入了深渊,注定了她在衰落期无可避免的蒙受羞耻,被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族打败的历史命运。
每个人都被捆绑在社会牢固的层层绳索之中,越挣扎越紧勒,难以解脱。恰如李贽,若其还乡,便要担负起全族人的重托,他欲求己身之自由,不敢还乡,入了佛堂做了和尚,终致与妻子离散多年,死前亦不得一见,终成终身之恨。在李贽篇《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中,作者不无悲哀的写到:“从个人角度来讲,李贽的不幸,在于他活的时间太长。如果他在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也就是他剃度为僧的前一年离开人世,四百年以后,很少再会有人知道还有一个姚安知府名叫李贽,一名李载贽,字宏父,号卓吾,别号百泉居士,又被人尊称为李温陵者其事其人。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在自身则可以省却多少烦恼。”[3]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19
《明史》神宗的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个明朝享国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实为寓贬于褒,是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万历末年,国家的官吏已经缺了一半。他又多行聚敛,放出太监四处扰民搜刮(如开矿事),民间连养只鸡也要缴税。而本书则将一系列的故事由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开始,从而开始叙述明朝灭亡的缘由。
本书详细介绍了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近三
万历十五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