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两征朝鲜的“盟誓神判”及降礼的论文体现着一个民族或政权的文明程度。作为两征朝鲜的胜利者,皇太极决定了采用的降礼仪式。他把萨满信仰的“盟誓神判”同汉降礼文化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降礼文化特征,即按萨满信仰的“盟誓神判”来作“兄弟之盟”;用汉降礼对“小中华”朝鲜作“君臣之盟”。当然,也反映出满族礼文化的欠缺。关键词:皇太极两征朝鲜;萨满信仰; “盟誓神判”;降礼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2012)07-0133-03 后金、清与朝鲜关系在古代宗藩关系中地位特殊。丁卯之役、丙子之役之后,朝鲜由对后金的高势地位变为后金的兄弟之国,再继而变为清的属国。皇太极两征朝鲜的降礼更多体现出满洲族萨满信仰的“盟誓神判”与汉文化降礼的糅合。一、皇太极两征朝鲜及誓盟( 一)皇太极一征朝鲜 1. 丁卯之役 1627 年( 明天启七年、金天聪元年、朝鲜仁祖五年) 正月初八,金汗皇太极命大贝勒阿敏, 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等率军三万征伐朝鲜,史称“丁卯之役”(朝鲜史称“丁卯胡乱”)。三月, 金鲜双方达成和议, 并焚书盟誓, 史称江都之盟。然而, 阿敏以“吾等并未与盟”为由,“复令八旗将军, 分路纵掠三日, 所得财物、人畜, 悉行驱载至平壤驻营。”[ 1 ]卷 2 《天聪元年三月乙酉》, 并迫朝鲜王弟李觉再次盟誓, 史称平壤之盟。四月初, 阿敏撤军, 但仍留一部对付毛文龙袭扰的金军驻扎义州。 2. 江都之盟与平壤之盟( 1 )江都之盟的誓盟内容。 1627 年 3月 3日, 仁祖李倧亲与刘兴祚在江华岛订立“江都之约”,结成“兄弟之国”[2 ]卷 526 《属国一: 朝鲜》。.cOm 朝鲜誓文曰: “我两国已讲定和好, 今后各遵约誓, 各守封疆,毋争竞细故, 非理征求。若我仇, 违背和好, 兴兵侵伐, 则我皇天降祸。若金国仍起不良之心, 违背和好, 兴兵侵伐, 则我皇天降祸。两。皇天后土, 岳渎神祇, 监听此誓。”[ 3 ]卷 53 《五年三月庚午条》“读讫, 焚之于西堦桌子上。……胡人等, 宰牛马, 盛血骨子器, 李行远读誓文曰:‘朝鲜国三国老、六尚书某等, 今与大金八大臣……宰白马乌牛立誓: 今后同心同意, 若与金国计仇, 存一毫不善之心, 亦血出骨白, 现天就死! ……两国已讲和美, 今后同心合意, 若与金国计仇, 整理兵马, 新建城堡, 存心不善! 皇天降祸!若二王子仍起不良之心, 亦皇天降祸! 若两国二王, 同心同德, 公道偕处,皇天保佑, 获福万万。’”[3 ]卷 15 《五年三月庚午》“江都之盟,并无臣服朝鲜之条款, 大体上可视为金鲜双方较为平等的兄弟之盟。”[4]( 2 )平壤之盟的誓盟内容。平壤之盟系由阿敏强迫李觉于平壤订立。誓文仅以誊本于三月廿一日送仁祖李倧, 故未见于朝鲜官方史料,唯《清太宗实录》载其内容,誓书曰:“大满洲国大贝勒阿敏, ……朝鲜国王弟觉……自盟之后, 朝鲜国王李倧, 应进满洲国皇帝礼物, 或违背不进, 或不以待明国使臣之礼, 待满洲国使臣, 仍与满洲结怨, 修筑城池, 操练兵马。……或违王所言, 与其远交明国, 毋宁近交满洲之语。当告诸天地, 征伐之。天地谴责, 朝鲜国王殃及其身, 朝鲜国王若不违誓词, 共相和好, 满洲国大贝勒阿敏, 无故加兵, 殃我
皇太极两征朝鲜的“盟誓神判”及降礼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