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史研究学术进展评述(中篇)
第二类研究通过回顾和反思百年历史进程,提炼出若干具有共性的特征和问题。研究者依据近代教育家对西方教学论态度的变化,将近代教学理论化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观风期(1840-1861年)、尝试期(1
近年来教育史研究学术进展评述(中篇)
第二类研究通过回顾和反思百年历史进程,提炼出若干具有共性的特征和问题。研究者依据近代教育家对西方教学论态度的变化,将近代教学理论化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观风期(1840-1861年)、尝试期(1862-1900年)、教授法时期(1901-1918年)、教学法时期(1919一1936年)和民族化改造时期(1937-1949年)。[20]虽然其对气论的论述有待商榷,但对于教学论不能照搬西方理论,应注意对传统的吸收之立场是可取的。
第三类研究是对具体的教学与课程问题探讨,涉及语言、英语、数学、历史、音乐等诸多学科的教科书和教学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极其关注民国教科书问题(共计27篇),并且很多学者是把教材、教学问题置于文化转型、价值观转变、国民意识重塑、社会控制等背景下考察的,使得相关问题在复杂的历史关联中呈现出丰富的面貌。21教科书的基本功能除了传授相关知识和生活技能外,它还是政府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所提供的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念。[22]晚清民国时期,教育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当时的学者在编写各级各类学堂的新式教材时,固然有知识的考虑,但社会因素也是考量的重要方面。不单纯将教科书视为客观的知识文本,便能借由教科书等观察到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近年《开明国语读本》等老教材的再版引发了当下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讨论。但不少研究者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投射了过多的理想色彩,籍此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致使有些研究成果略有脱离历史情境之嫌。研究者对具体论题的关注范围较为广泛,但基本只就各自论题发言,对同行的研究关注甚为欠缺。另外,对教科书、教学法的考察,仅围绕着制度文本和教材文本本身展开,并未真正深人历史情境,在历史与文本、制度与现实的互动中的讨论也较少见。
二、讨论与建议
(一)进一步凸显教育史研究的人文性
教育学科既是社会科学,也是人文学科。教育史则是教育学分支学科中最具有人文学特性者。从2022年度相关论文的梳理不难看出,教育史研究对于其社会科学属性之体现比较充分,而对于其人文学特性之展现则相对不足。这也是百余年来本学科在研究方式上的普遍趋向。
百余年来,在富国强兵简言之曰富强的国家功利主义目标驱策下,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成造就教师的知识、技术之学,这使它深陷目的一手段、原理一原则一方法之类比较单一的工程一技术话语之中。浸润于这一时代氛围和学术话语中的教育史家,自然会自觉地把教育史定
近年来教育史研究学术进展评述(中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