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崇拜-论文
2
明星崇拜心理探析
刘敏
(徐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明星崇拜是上个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崇拜,是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无论被崇拜能达到的美好程度,将那些能代表个体身体在当下最美好状态的人作为最高目的来崇拜。人作为作者的最重要作品就是人自身,因此之故,只有那些同时是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个体才能成为人类劳作的最高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像雷锋那样的英雄们都已经‘过时’了,那个时代毕竟离孩子们太远,他们完全接受不了那个时代的想法和做法。对于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他们没有感情,又怎么会去接受?”
人类生存在客观世界,总是要找到一个可以崇拜的对象作为偶像,并从偶像中汲取力量来充实自己。它是驱使人们达到奋斗目标的动力,推动人们去追求它。青少年永远是对时尚最敏感的人群。任何一个时期的青少年,他崇拜的对象一定是在当时社会中走红的人。在毛泽东时代,整个社会倡导的都是崇拜领袖、崇拜英雄,大家也很自然就会去崇拜毛主席,崇拜马克思等。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的商业宣传手段,使一些演艺明星、体育明星在社会迅速走红,形成巨大的明星效应,自然而然会引起中小学生的崇拜。
8
大众认为明星比神灵更为可靠,因为大众往往可以通过写信、签名、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来和明星接近,沐浴到明星的光辉。明星的发迹往往具有传奇性(不外乎选美夺魁、比赛得冠、星探发现、名导相中、误入艺坛等)。这切合了大众意欲一朝显名的欲望。然而成名的机会毕竟渺茫,于是乎便只好通过消费明星来完成潜在的自我意愿,找到心灵的寄托。
(二)思维品质中的片面化和表面化,并渴求自我实现
从思维品质的发展角度看,在青少年期,由于独立思考的要求,青少年对问题的看法还常常只顾部分、忽视整体,只顾现象、忽视本质,即表面化和片面化。尽管开始能够逐步地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独立和自觉性,但青少年思维的独立和批判性还是不够成熟,容易产生表面性和片面性。可以说思维品质中的片面化和表面化在一定程
8
度上决定了青少年对明星崇拜的盲目、低层次和片面。娱乐公司和传媒精心包装和努力打造的明星个个光彩照人,英俊潇洒,完美得找不到一点缺点。青少年思维品质中的片面、表面和绝对化,在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心目中崇拜对象的完美无缺[3]。
自我实现的心理欲望是人类普遍具备的一种心态。一般来说,自我实现的心理是指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心理趋势。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希望对自己的天赋、能力、潜力充分地开拓和利用,最后获得成功。偶像崇拜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目标还没有定位之时,潜意识里对理想追求的一种反映。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虽然有一些缺陷,但自我意识特别强烈。他在成长过程中会去思考自己要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或者梦想自己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但是他却不能够确定,多处于彷徨和迷茫之中。渴望成熟,渴望长大,也渴望成功,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那些在电影、电视中光彩照人的影星、歌星,在炫目的灯光之下,一呼众应,才是他们眼中的成功者
10
。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追星族对明星的崇拜实际上是对自我潜能的肯定,也是对自我前程的幻想。对明星的热情,在一定层度上是包含了对自己的热情,对明星的支持,也就是对自己的肯定!当代青少年崇拜的明星偶像越来越平民化(如超级女生,梦想中国,快乐男生等)。将一个个普通人推上了明星的宝座,使得青少年们无法不想入非非,更加沉迷于明星的光环中,希望在大千世界中展现自我的与众不同“有个性存在”的梦想。
就“明星崇拜”的性质来说,它本质上体现了青少年对“明星”人物的自我投射,是偶像崇拜中一种投射效应的表现。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崇拜者将自我的某种梦想、欲望和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的倾向。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痴迷于偶像某方面的特质(如容貌、身材、才能、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等)和成功(如财富、社会地位、个人魅力)时,就会幻想自己的理想和梦幻已经通过偶像的这些特质得以实现。因此,青少年偶像崇拜实际上是青少年理想的一种投射,是偶像让青少年理想中那种梦幻一般美妙的东西,有了代替性实现
11
,它像个拐棍一样支撑、辅助着青少年的成长。
(三)“ 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冲突,影视作品、歌曲作品所具有的特质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现实我”和一个“理想我”,根据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立者卡尔·罗杰斯的说法,现实自我是个体在现实中获得的自我感觉,而
明星崇拜-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