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的解剖结构演示文稿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一页,共七十五页。
[6]、颈部中层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50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舌下神经
喉上神经
*
孤束核
三叉N
中脑核
三叉N
脑桥核
三叉N
脊束核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脑干脑神经核归纳简表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十六页,共七十五页。
一、脑干
(2)非脑神经核:
1)中脑:①上丘,听
觉反射中枢;②下丘 ;
③顶盖前区,中脑和间
脑交界部,瞳孔对光反
射中枢;④红核,位于
上丘与间脑尾侧平面之
间,→红核脊髓束;⑤
黑质 ,占据中脑全长,
并可上延之间脑尾侧。
下丘
上丘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十七页,共七十五页。
红核
黑质
一、脑干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十八页,共七十五页。
一、脑干
2)脑桥:①脑桥核 ,
散在桥基底部,大脑脑
桥纤维→脑桥核→小脑
中脚→ 新小脑。
3)延髓: 薄束核与楔束
核 位于薄束结节和楔束
结节深方,发纤维 →左、右交叉→内侧丘系。
脑桥核
楔束核
薄束核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十九页,共七十五页。
一、脑干
主要有四系两束。
(1)内侧丘系 :薄、楔束核发出纤维→×内侧丘系→丘脑。
(2)脊髓丘系:传导对侧躯干和四肢浅感觉,→ 脑干→延髓。
(3)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 × →三叉丘系→丘脑。
(4)外侧丘系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二十页,共七十五页。
S
T5
T4
C
肌腱、关节等
薄束核
楔束核
薄束
楔束
脊髓
延髓
薄束和楔束形成示意图
注意:T4以上既有薄束又有楔束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二十一页,共七十五页。
S
L
T
C
皮肤痛、温、触觉感受器
背侧丘脑
脊髓Ⅰ、Ⅳ~Ⅶ
板层细胞
脊髓丘脑束
髓内瘤
髓外瘤
背外侧束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二十二页,共七十五页。
一、脑干
(5)锥体束:
1)皮质脊髓束:①皮质
脊髓侧束 → 侧索 → 前角;②皮质脊髓前束 → 前索→前角
2)皮质核束 →脑干躯
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
动核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二十三页,共七十五页。
皮质脊髓侧束
支配同侧脊髓前角细胞
脊神经
90%纤维交叉
10%不交叉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大部分越边支配对侧前角
小部分始终不交叉纤维支配同侧前角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二十四页,共七十五页。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二十五页,共七十五页。
一、脑干
在脑干中央区域,纤维
纵横交织,其间散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神经元胞
体,称为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保持多突触联系的形态特征,接受来自各
种感觉信息,传出纤维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各级中
枢。细胞可分为三区:①正中区;②内侧区; ③外
侧区。参与躯体运动、躯体感觉、调节内脏活动、
控制睡眠—觉醒活动等。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二十六页,共七十五页。
二、小脑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二十七页,共七十五页。
二、小脑
居颅后窝,前邻第四脑室和脑干,上邻大脑半球,籍三对小脑脚与脑干背面相连接。
(一)外形和分叶
上面平坦,与小脑幕相贴;下面凹凸不平,半球前方内侧各有一小脑扁桃体。绒球和小结的后方有后外侧裂。
原裂
蚓
后外侧裂
小结
绒球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二十八页,共七十五页。
小脑扁桃体疝:颅内压增高
小脑扁桃体下疝: 这是一种常与颅底凹陷畸形伴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压迫生命中枢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二十九页,共七十五页。
二、小脑
(1)形态分叶:①绒球小结叶; ②前叶;③后叶。
(2)种系发生和纤维联系分叶: ①古小脑(绒球小结叶),又称前庭小脑; ②旧小脑,又称脊髓小脑 ; ③新小脑,又称大脑小脑
*
*
温州医学院 唐茂林
第三十页,共七十五页。
二、小脑
(二)小脑内部结构
第4脑室顶上
方,自外侧向内侧依次
为:齿状核、球状核、
栓状核和顶核。
脑的解剖结构演示文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