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病毒与出血热病毒
黄病毒(虫媒病毒)是以节肢动物作为储存宿主,并以此为媒介在脊椎动物间传播的一大群RNA病毒,又称节肢动物媒介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等
出血热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出血(皮肤、粘膜及内脏)和高热等为主要症状,由节肢0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
双链线形DNA
疱疹病毒(herpes viruses)
增殖性感染
潜伏感染
整合感染(转化)
垂直感染
对人致病的疱疹V
单纯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V
EB病毒
巨细胞V等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两个血清型:HSV-1、HSV-2。
致病性与免疫性
HSV-1 HSV-1经口腔、呼吸道及破损皮肤婴幼儿
原发感染 多数隐性感染;
少数显性感染疱疹性口腔/角膜炎、唇疱疹播散:疱疹性湿疹、肝炎、脑炎等。
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多种因素激活病毒
复发感染:口角/唇疱疹。
HSV-1潜伏部位
三叉神经节
唇疱疹
唇疱疹(HSV-I型)
HSV-2:
HSV-2经性接触感染原发感染:生殖道感染(疱疹性溃疡)潜伏在骶神经节复发感染:反复发作。
妊娠妇女感染HSV-1、HSV-2(原发和复发感染)可垂直感染胎儿/新生儿胎儿畸形,婴儿智力低下。
HSV-2感染与宫颈癌发生有关(整合感染)
免疫性以细胞免疫为主。复发与遗传、免疫、生理等因素有关。
生殖器疱疹(HSV-Ⅱ型)
新生儿疱疹(HSV-2)
垂直传播或分娩时感染
HSV-2可能引起宫颈癌
患过生殖器疱疹的妇女,宫颈癌发病率高
用免疫荧光检查癌组织HSV-2抗原
患者HSV-2抗体效价高
宫颈疱疹与宫颈癌好发部位相似
分子杂交试验发现HSV-2基因片段
尚不能作出结论。HSV-2可能是一种辅助致癌因子,或是一种与之无关的“过客”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I型
(HSV-1)
急性疱疹性口腔炎、唇疱疹、疱疹性角膜炎、脑炎、唇癌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
(HSV-2)
生殖器疱疹、新生儿疱疹、宫颈癌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在儿童初次感染时引起水痘(Varicella),恢复后病毒潜伏在体内,青春期或成年以后少数人复发可引起带状疱疹(Zoster),故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
皮肤是病毒的主要靶细胞
致病性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水痘患者急性期水疱内容物及上呼吸道分泌物、或带状疱疹患者水疱内容物都含有病毒
病毒借飞沫经呼吸道或接触传播
好发年龄为3~9岁,多在冬季春季流行
原发感染:水痘,一般病情较轻
潜伏感染:
原发感染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以后如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被激活,病毒沿神经轴突下行到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发生疱疹,排列呈带状,称带状疱疹
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以躯干中线为界,好发部位为胸、腹和面部
多见于成年人,特别是40岁以上成年人
水痘
病毒
经呼吸道、结膜、皮肤等处侵入人体
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
进入血液散布到各个内脏继续大量增殖
2~3周潜伏期
皮肤广泛发生丘疹,水疱疹和脓疱疹
潜伏病毒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Shingles)
儿童时期患过水痘愈合
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染神经节中
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条件刺激
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
该神经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
在皮肤上沿着感觉神经的通路发生串联的水疱疹,形似带状
免疫性
儿童患水痘后,机体产生持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极少再患水痘
病毒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不能有效地清除潜伏于神经节中的病毒,故不能阻止病毒被激活而发生带状疱疹
防治原则
接触病毒72小时以内,可用VZIG(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做被动免疫
治疗可用无环鸟苷、阿糖腺苷和高剂量干扰素等
VZV减毒活疫苗预防水痘感染和传播有良好效果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时发现,故名
形态结构与其它疱疹病毒相似
主要侵犯B细胞
病毒增殖,感染细胞溶解死亡
致病性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
我国3~5岁儿童感染率达90%以上
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
感染B细胞进入血循环可造成全身性感染
病毒可长期潜伏
所致疾病
黄V出血热V疱疹V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