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1、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 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 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4、土地质量:土地相对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的优良程度。 5、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 OR: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6、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7、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投入条件下, 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8、土地人口承载力: 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9、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10、土地利用分区: 以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利用规划方向划分的不同用途的区域, 它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用地系统编制部门规划提供了依据。 11、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 12、居民点规模: 一般来讲,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辐射规模。 13、有效库容: 在放水涵洞以上和正常蓄水位以下的库容,即水库的供水量。 14、死库容: 放水涵洞以下的库容, 其大小取决于水库下游农田自流灌溉、沉淀泥沙和水库养鱼等因素的要求。主要满足下游农田自流灌溉所要求的引水位高程, 以保证放水建筑物泄放渠道设计流量具有的最低水位。 15、耕地规划:是对耕作生产要素的系统配置和整体优化,包括耕作方式、地块、水系、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的系统配置。 16、基本农田: 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7、基本农田保护区: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18、土地整理:是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和治理。 19、土地复垦: 凡是在生产过程中,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 采取整治措施, 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0、土地整治: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2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22、土地利用计划:是指国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作出部署和安排的中期和年度计划 2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国家通过编制计划和下达控制指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 宏观地指导和约束人们有计划地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行政调控措施。 2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检测仪等科学设备, 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 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25、土地供给: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26、土地供给量:规划区域供应给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之和 27、土地需求: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要 28、土地供需分析: 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 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二、计算 1 、人口预测的方法(一)人口自然增长法(适用于农村区域,人口变化不大且有规律) 根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 又称复利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预测公式: Pt—规划年人口数 Pt0 —基期年人口数 t— t0 预测年期 K—人口自然增长率 c—规划期内迁入人数 d—规划期内迁出人数(二)劳动平衡法(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适用于二、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预测公式: P=A/ 【 1-( B+C )】式中:
土地利用规划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