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兴建的理由
食用菌一般是指可食用的大型高等真菌,可分为栽培食用菌和野生食用菌。食用菌不仅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且许多种类为食药兼用,对改善人类的膳食和营养结构,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有着重要的利影响。对培养料的消毒灭菌,虽然仍以高温灭菌为主,但方法上有所改进,或降低了设备投资, 或简化了操作要求,如移动式蒸汽炉和塑料包灭菌法等。防霉新药剂和发酵技术的普遍采用,则在一些方面代替了高温消毒,或者强化了高温灭菌的效果,同时还有利于食用菌对基质的分解利用。采用生物农药和低残留农药防治食用菌的病虫害,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⑶栽培原料种类拓宽:
食用菌的传统栽培原料是椴木,随着木屑的代用成功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致使菇区的林木资源过度消耗,甚至到了枯竭的程度;随后棉籽壳的成功代用和大量使用,又使棉籽壳的价格居高不下,增加了食用菌生产的成本。于是,新的原料相继是到开发利用, 如稻麦草、玉米秸和玉米芯、棉花杆、稻壳、酒糟、甘蔗渣等农副产品下脚料,以及专门开发种植的种种菌草等。虽然这些原料大多要进行处理和调配,但它们价格低廉,随处可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对它们的开发利用,是食用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⑷生化手段广泛采用:
随着对食用菌生理生化研究的深入,在生产中广泛采用了各种行之有效的生化手段, 不仅使产量提高了 10%至 100%以上,还有效地提高了菇的内外品质。主要手段是应用了下列几种类型的药剂:,如三十烷醇、赤霉素、丰鲜宝等; ,如磷酸二氢钾、微量元素、稀土等;,如各种生长素、增产素、菇壮素等; ,如酵素菌、EM 菌等;,如硒盐、锗盐、锌盐等;6. 具特殊作用的物质,如保水剂、供氧剂等。另外,还采用了磁(磁化水或磁场)、电(电流或电场)、光(有色光)、声(音乐)和机械振动等物理手段。以上方法,有的还在试验中。
⑸栽培区域不断扩大:
我国食用菌最主要的产区是东南沿海的闽、浙一带,但多来大规模栽培食用菌,林木 资源已近枯竭;而且由于温度偏高,致使优质菇的比例偏低,影响了在国际市场的售价。 有关部门及时提出“南菇北移”的战略,一系列有关的技术问题(如适宜菌株、栽培季节、栽培模式等),也在各地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得到解决,一批食用菌新基地在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迅速崛起,北方的其它省区也有了一定的生产规模。这对我 国食用菌生产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以及大力发展北方的高效农业有着十 分积极的意义。
⑹栽培模式百花齐放:
3
发源于福建古田的袋栽香菇,其基本模式经过 10 多年的推广和改进,已演变为各地的多种新模式,如浙江庆元的高层棚架香菇、河南泌阳的小棚大袋香菇和西峡的双棚中袋香菇、河北的日光温室香菇、辽宁的生料地栽香菇等。平菇栽培亦由原来畦栽和床载,发展为大、中袋栽培,墙式栽培,覆土栽培,菇菜、菇粮立体高效栽培等。木耳、金针菇、蘑菇、草菇、灵芝等种类,也都现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栽培柳暗花明式。这些不同模式,因地制宜,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⑺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传统的食用菌生产,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现在则向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技术革新和经营格局也向专业化和产业化倾斜。如各个生产环节都研制出了提高效率的专为机械, 其中农业领域的技术和设备也运用到了食用菌生产上,在不同环节还出现了明显的专业分工。当然,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的工厂化、自动化相比,但各地都出现了一些食用菌专业村、专业乡甚至专业县,也出现了颇具规模和实力的食用菌工厂或公司,成为我国食用菌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先行者。
⑻注重初加工和深加工:
为有利于食用菌的鲜销和增值,特别是异地鲜销和出口,食用菌保鲜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由单纯盐渍发展到冷藏、速冻、气调保鲜、负离子保鲜、化学保鲜等。干制也由依靠日晒,改为采用机械热风干燥、红外干燥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档净。
食用菌既是优良的营养食品,又是独特的保健食品,用食用菌做原料,可以生产多种 深加工产品。如食用菌小食品、调味品、饮料、保健品、美容品和药品等。目前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等一些种类,已形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制剂,其中有的品种已取代了同类进口 药品,有的则在之地。
㈢双孢菇简介
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lange)sing】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伞菌属。双孢蘑菇又名白蘑菇,是食用菌色、形兼备的品种之一,含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 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鲜菇粗蛋白的含量超过26%,氨基酸含量近30%,其中人体必须氨基酸达到 31%,风味独特、口感清香,被誉为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美
工厂化种植双孢菇可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