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湾社会风气散记台湾社会风气散记第一印象与行前的想象相距甚远 2011 年 10月8 日中午, 我终于踏上自己向往已久的台湾宝岛, 心情有说不出的激动。此前从书本上和别人的介绍里, 已经得到了不少零零碎碎的印象。此番得到机会实地考察, 一方面亲身体会一下台湾的风土人情, 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验证那些心里还不太踏实的印象的作用。从桃园机场坐大巴到台北南港,途经绿意葱茏的青山绿水, 心情自是非常畅快。到达南港展览馆时, 司机示意到站, 我们可以下车了。我问中央研究院还有多远, 据说是步行二十来分钟即可到达。好在我的行李并不多, 主要是一大一小两个可以拖着走的箱子, 我想就不急着赶路, 先在街头溜达一会儿,吃点东西再说。在街头步行了大约十来分钟, 一路四处张望窄窄的街道两旁坐落着一些陈旧低矮的房子, 路上除了汽车以外,令人注目的是不少呼啸而过的摩托车。莫非因为这里是郊区, 距离繁华热闹的市中心较远, 才显得这般落后? 我这样想着, 走了十来分钟, 没有找到中意的餐馆, 只好找了一家西式蛋糕店买了些糕点勉强果腹。 2 这就是我对台北的第一印象。说句实话,与想象中的台北距离甚远。原以为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经济已经起飞的亚洲四小龙之首, 应该显得更加现代化一些, 没想到竟是这样落后, 远远不如我们大陆的许多城市光鲜夺目。后来有机会到台北、中坜、新竹、花莲等处旅行, 发现它们的形象大同小异, 都没有那么多崭新的高楼大厦或形象工程。但在台湾待得久了, 自然会感觉到, 这里有很多不同寻常的东西值得回味。撇开外在形象, 深入内里一看, 你才能体会到台湾的整体社会文明水平确实高出大陆一大截,那种发自内心的、不是作秀的文明意识让你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 生活也格外安心、格外便捷。几件公共交通车的小事就拿几件公共交通车上的小事来说吧。台北的公共交通车上往往有所谓博爱座,还附上英文 priority seat 字样。我初到台北的那天下午, 已经在台湾待了一段时间的复旦大学访问学者张君不忘叮嘱我, 我们这些不是博爱对象的人千万不可以坐博爱座, 哪怕那个座位是空着的; 当然你真的坐上了, 也没有人干涉你, 只不过本地人都是宁肯站着也不坐的。后来多次乘车, 发现确实如此, 车厢里站着不少人,但那几个深颜色的博爱座依然空空如也。有一次遇到两个熟人在博爱座前,男士让年纪稍大的女士坐。女士说: 我老了吗? 我不坐。男士笑道: 你比较资深, 还是你 3 坐吧。最后两个人都没有坐, 一路站着。那一幕给我的印象很深, 也让我知道说某人年龄大还可以有比较资深这种委婉的说法。还有一次,一大早我赶时间从中研院去政治大学参加会议, 没有来得及从容地坐下吃早餐, 便买了一个可以携带的饭团上了捷运( 即地铁) ,坐下后拿出来刚吃了一口,就被同行的段君制止了。他说: 在捷运上是不让饮食的, 被抓住的话会罚款的。我大吃一惊, 以前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规定, 抬眼一看, 车厢内赫然写着车厢内禁止饮食。其实我应该早就看到过这一行字, 不过从来没有当回事, 以为不过是具文而已, 没有什么人认真遵守的。自从这次段君提醒过以后, 我就比较留意了。在我居留台湾的两个月时间里, 还真没有发现有人在捷运里饮食。 10 月下旬, 我和同事葛教授去花莲旅行, 两个人同行, 可以说说话, 免除许多旅途的单调。记得在一次大巴上我们正说话时,忽然前排的一个人扭过头来轻声说:声音小点! 我们立即中止了谈话。其实, 按照大陆一般的情况看, 当时我们的声音也不算太大, 就是正常而已, 但确实可以让邻座的人听见, 对他的看书或休息有一定的影响。在台湾, 已经可以做到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了, 而这种情况在大陆似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前不久,我出差坐动车到山西太原去,不幸在车厢里遇到偕同出行的七八个年轻人, 他们在车厢里打 4 牌、谈笑, 毫无顾忌地放纵地谈笑, 似乎这个车厢成了他们的娱乐室。我示意他们压低声音, 但效果甚微, 原计划在车上赶着准备两个研究生的硕士论文评议意见,也只得作罢, 变成被动地接受这一群人表演的观众。文绉绉与优越感到台湾不久,你就能感觉似乎回到了我们所研究的那个 20 世纪上半叶的民国时期,好多日常用语是我在文献中熟识的, 如把自行车叫脚踏车, 把幼儿园叫幼稚园等。还有一些词汇, 则是这些年才流行起来的, 不过听起来总有那么一股温文尔雅的气息, 如把可持续发展叫永续发展, 把前进方向叫遵行方向, 把网络邻居叫网路上的芳邻, 把短信叫简讯, 更让我不适应的是把厕所称作化妆室。当时在中研院近史所初见这几个字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扭,直觉是: 也太文雅了一点吧。过了几天在台湾师大听课, 在教学楼里找厕所时, 我问人用的是我们习惯的卫生间一词, 对方有点茫然,不知所指,我只好直说是厕所,对方才恍然大悟。后来台
台湾社会风气散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