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乌托邦与教育-“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启示.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乌托邦与教育:“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启示乌托邦与教育: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启示自从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面世以来, 乌托邦这一概念就成为未来理想社会的代名词。需要指论文联盟,乌托邦不能在通常意义上那样被解读为远离现实的幻想或空想, 其本质特征应合理地理解为: 内在于其中的人类不断超越现实的理性与道德精神。这一本质在社会意义上则表现为对人类社会理想的设计与尝试。乌托邦所指的是不在经验时空中客观存在的事物, 它的存在形态是超验意义的而非经验层面的, 它是愿望指向未来的可能性的投射。乌托邦体现着人类的希望之光。一、乌托邦之后的时代境况对理性的普遍坚信是 20 世纪人类乌托邦的核心。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加长了人的手臂, 给人类带来了征服自然、征服宇宙的空前信心。然而, 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寂静的春天》所宣告的人与环境的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 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等社会思潮对技术社会中人性异化的深刻揭示, 以及现代人的物化、异化的境况, 使人们原本以为可以托付给科技理性的希望遭到了破灭。因为 20 2 世纪的发展史同时告诉我们, 在理性的光辉似乎照亮了人类的未来, 照亮了人类历史道路的时候, 理性也把它可怖的一面展露无遗: 奥斯威辛的焚化炉、广岛的原子弹、核军备竞赛等等, 无一不是理性的杰作。[1] 可以说, 已经逝去的 20 世纪, 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灿烂而又噩梦连连的世纪, 是人类的美与丑无不登峰造极地得以发挥的世纪。 19 世纪末,尼采宣布上帝死了,旨在重建人的价值标准和属于人的现实生活。然而, 在现代技术理性面前, 我们惊恐地发现人也要死了。人之将死,是指人的精神之死,科技理性对人的精神空间的挤占,物质生活的富裕对人的诱惑, 导致了人在精神上的危机甚至沦落, 使现代人无暇去审问人的本质和归属。在当今社会的诸多危机中, 最大的危机是人的精神危机。在上帝死后,理性又被送上了断头台。那么,人类将拿什么来拯救自己呢? 在中国人的精神国度里,同样经历着乌托邦消弭所带来的精神震荡。自五四运动以来,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不绝于耳, 传统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社会理想坍塌, 引发了 20 世纪中国人最初的精神危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人重建了自己的理想王国, 在这一理想的鼓舞下, 中国人民在上一个世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由于对这一理想的左的理解和误读,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灾难,文革中破四旧立四新的打、砸、 3 抢的革命行动, 几乎耗尽了这一乌托邦的内在能量。改革开放的中国,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同样经历着人的物欲膨胀和精神危机的双重历险,当年马克思所说的物化现象,在今天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 人们生活在金钱和利益的追逐中。难怪有人惊呼: 这个时代是一个知识凸现而思想凹陷的时代, 曾经拥有思想巨人的国度正从精神的高地上往下滑![2]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同样处于乌托邦之后。乌托邦体现着人类的希望之光, 而进入后乌托邦时期, 也就意味着进入了失去光辉的世界之夜。海德格尔说: 世界之夜的时代是贫乏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夜半时期, 时代的贫乏是巨大的, 由于处于贫乏之中, 贫乏的时代甚至不再能体验自己的贫乏。海德格尔认为, 时代处于贫乏并非在于上帝之死, 而在于短暂者对他们自身的短暂

乌托邦与教育-“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nghuang19
  • 文件大小79 KB
  • 时间20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