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马克思生活哲学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论马克思生活哲学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两种生活思维之比较研究【作者】杨楹【作者简介】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福建泉州 362011 杨楹(1964-) ,男,四川中江人,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 哲学博士,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制度伦理研究。【内容提要】以比较生活的本质、主体、目标为具体的切入点, 揭示两种生活哲学的本质差别。文章认为, 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开显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崭新视阈。这是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超越, 实现了生活哲学范式和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折。【关键词】马克思生活哲学/ 费尔巴哈/ 生活思维【正文】中图分类号: ;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398(2003)04-0005-07 费尔巴哈哲学止步处正是马克思生活哲学的起点。马克思的生活哲学无疑是在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 2 学的基础上创立的。这种超越不仅体现在生活的本质、主体、目标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生活哲学实现了话语转换、生活思维的重要转折。本文拟就此作一对比,从而显现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本质特征。一生活的规定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都以生活作为研究对象,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不同。对生活本质的不同规定构成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生活哲学”不同的界域, 也成为马克思的“生活哲学”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逻辑支柱。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现存的生活到历史的生活, 二是从宗教生活到立足于生产活动的全面的生活。首先, 费尔巴哈所理解的“生活”本质上是市民社会的生活。在费尔巴哈看来, “生活”即是利己行为以及日常生活, 即是对快乐与幸福的追求本身,即是享受“爱”。然而所有这一切在马克思看来只是市民社会的生活, 而不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生活,尤其不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对此,马克思评论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57) 恩格斯在拿费尔巴哈的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比较时也说: “根据费尔巴哈的道德论, 证券交易所就是最高的道德殿堂, 只要人们的投机始终都是得当的。”[2](239)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费尔巴哈没有用历史的眼光看待 3 市民社会, 没有看到市民社会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费尔巴哈缺乏实践的观点。虽然他也曾说过:“一般说来, 实践的观点也就是生活的观点, 根据这种观点, 我把自己作为个体或个人与我之外的客体、主体或其他人发生关系。这些关系的综合就构成生活本身。”[3](111-112) 但是从费尔巴哈的文本整体性上来看,他对“生活”的内涵规定是狭隘的, 他将人的“生活”的本质规定纳入他的自然主义框架中, 视人的生活与动物的存在为等值的。而在马克思看来, 动物的生存是一种自然规定性, 动物自己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而人的存在却是历史性的, 是具体的, 不能把某一时代的生活当作是适用于所有时代的普遍生活。其次,在市民社会的生活中,费尔巴哈特别突出的是宗教生活。宗教应该说是探讨费尔巴哈生活哲学不可略过的重要维度。在费尔巴哈的生活哲学中, 宗教生活成为“人的生活”独特性之所在。在这里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其一, 因为在费尔巴哈看来,“动物只有单一的生活, 而人却具有双重的生活。在动物那里,内在生活跟外在生活合而为一,而人,却既有内在生活, 又有外在生活。人的内在生活, 是对他的类, 他的本质发生关系的生活”, [4](26) 也就是宗教生活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其二,在他看来以往宗教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他希望通过宗教批判来还原人的类本质。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思考可清晰地呈现出费尔巴哈哲学“生活”的宗教 4 特征。从马克思的《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中的诸多论述,可见马克思生活哲学对“生活”的规定。马克思特别强调的不是宗教生活,而是生产生活。单以《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论述为例。马克思认为:“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活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46) 。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生活”的本质规定即是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而且指明了人的生活是由自己创造、生产自身生命的活动。因为“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身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1](46) ,是“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这样, 在马克思看来, 生产生命的活动是人之“生活”的实质。生产成为生成“生活”的根本。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在对“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比较中,对“人的生活”作了进一步的展开, 从而凸显出“人的生活”的内在规定。他说:“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与自
论马克思生活哲学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