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人 堂
“圣人”孔子
重庆市南岸区
茶园新城中学
翁华斌
孔子的故事。
一、孔子拜师
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
孔大事非常关注,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后来,郯(tán)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30岁时,已小有名气。
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孔子问礼于老聃(dān),问乐于苌(cháng)弘。
孔子生平简介(二)
孔子生平简介(三)
孔子52岁时,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孔子55岁时,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带领弟子先来到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此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59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生平简介(四)
孔子70岁时,儿子孔鲤去世。颜回也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后来,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还被剁成肉酱。经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
孔子流下了眼泪,讲到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
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守墓六年。
孔子故居后来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祭祀。
孔子生平简介(五)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
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被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核心:“礼”与“仁”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即“德治”或“礼治”。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礼治”即君臣、父子、夫妻以及贵贱、尊卑都有
严格的等级区别。
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
孔子的最高理想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名言(一)
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礼之用,和为贵。
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的名言(二)
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2、朽木不可雕也。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1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孔子的名言(三)
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2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5、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
1、教育目的:培养从政的君子。
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入则孝,出则悌)
2、提倡“有教无类”。
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习相远)。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
名人堂——“圣人”孔子ppt-人教版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