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易经智慧
上一期刘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春夏养生塑造形神之美的课程,用《易经》原理告知我们,形神之养其实就是动静之养,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动一静万物生。这一期我们接着跟随刘老师来了解《易经》如何帮助我们[《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易经智慧
上一期刘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春夏养生塑造形神之美的课程,用《易经》原理告知我们,形神之养其实就是动静之养,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动一静万物生。这一期我们接着跟随刘老师来了解《易经》如何帮助我们领悟夏季互补养生的课题。 《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黄帝内经》也告知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万物茂密,心神之气处于内应状态,养生应以养心为主,并使得气发散开泄。夏天属阳,阳主外散,假如夏季人们不能大量排汗就极易损难过神。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夏三月要夜卧早起,不要怕阳光,心情要开心,不要闭汗,常常到户外活动。立夏一过,就意味着炎夏即将来临,清热消暑自是重中之重,但同时根据中医养生学理论之说要留意饮食,以免伤了脾肺之气。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省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进辛味。中医五行学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而苦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定喘泻下等功用,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由于心火能够克肺经,而辛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食物,如辣一些的萝卜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 人与天地相应。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改变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实力,假如能驾驭其规律,主动地实行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改变,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改变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天人归一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养生上做到防补自然,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互补养生的方法。 一 防环境刺激 避开不良刺激,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尽量避开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华蜜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其二,要主动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能给患者造成苦痛,形成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样的情志改变,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Tips: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行避开地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见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感觉相宜就可以了。这些也是传统风水学的范畴。 二 防情志刺激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整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整实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亲密相关。志意和则精神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易经智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