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哇啦哇啦的女孩一、案例描述小兔,初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上课时发言积极;为人热情,说话直接, 时常对同学指手画脚, 给人一种颐指气使的强势感, 但她却自我感觉良好, 浑然不觉自己的言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私底下, 已经有好几位同学向我反映了小兔的“罪行”,期望我能“主持公道”。据我所知, 小学老师很喜欢小兔――上课积极发言, 课后又能帮老师做事, 什么活交给她都能妥妥帖帖, 让老师省心不少。但我却隐隐担忧未来她会不会因为这种个性而吃闷亏。教育不仅仅是我教她这三年的事,我想要帮助她更好地完善人格,为她的终生幸福奠基。二、辅导过程第一步, 诊断问题原因: 小兔不经意得罪人的个性特征是一种习得性的心理行为问题, 而不是品德行为问题。这种个性行为的形成有先天气质类型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后天影响的结果。第二步,确定辅导策略:学生个性行为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因此,要改变小兔的个性行为习惯,就需要运用心理辅导的“助人自助”(只有自己能够应对解决自己的问题) 的方法来帮助她自我认识、自我反思, 进而达到自我改变。基于此,我决定采用五个策略来帮助小兔。(一)“美文共情”感悟法 2 这天晚修后, 她又在办公室里大声讲话, 打扰了还在加班的其他老师。我把她叫到跟前说:“小兔,我给你看一个好东西。”说罢我拉了把椅子让她坐下, 然后把手机递给她说:“看看这篇文章。”屏幕上打开着的是我为她收藏已久的文章――《别让你的音量暴露了你的修养》以及《没有人会为你的直白买单》。对于这种自我感觉良好而口才又极佳的孩子来说, 你说的道理她自认为都懂, 你说一句她有十句等着你, 直截了当的沟通不是良策,所以我尝试请美文“替我说话”。她坐在椅子上专注地看着,我则“专心”地批改作业。(二)“积极心理暗示”引导法几分钟过后,她把手机还给了我。“有什么想说的吗? ”我问她。小兔马上就领悟了我的用意。她红着眼说:“我现在觉得自己好蠢, 平时太张扬,有时候还很自负,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以前为什么感觉挺好? ”我继续问。“我妈、舅妈都是这样讲话的, 家里人没觉察到有什么问题; 小学老师很宠我,鼓励我这样管我们班同学。”原来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了――家庭教育的忽视,小学老师的纵容。“那过去你有没有对同学说过什么伤害性的话? ”我问她。“我都不记得了。”她的这个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她是那么单纯的一个孩子,自然不会意识到自己语言的攻击性。对于小兔这种无故意伤害动机的孩子, 批评显然不是好的办法,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善意关注, 温馨提醒, 友好建议。于是, 我拿出班级的花名 3 册,引导她反思自己可能给谁带来了伤害。最后, 她终于想起了四件事: 一是某同学大声问问题时, 她斜着眼鄙视她; 二是她总嘲笑好朋友小佳长得黑; 三是她在一个同学面前炫耀妈妈给自己过生日, 而这个孩子因为妈妈太忙没陪她过生日, 以致伤心地哭了; 四是,嘲笑同学婷婷脚臭,做作业慢,数学不好。(三)“自己人效应”接纳法所谓“自己人”, 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于是我对小兔说:“我和你一样是性格直爽的人, 都会在无意间伤害到别人。我今天找你谈话不是想批评你, 而是想把我走过的弯路告诉你, 不想让你因为不会说话而得罪人,不停地
一个哇啦哇啦的女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