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的杰作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开展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千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使中估〔香港集团〕持有富股以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的公司。后来市的途径,即将已经上市的公司收购过来为“壳〞,把企业资产及相应的业务装人“壳〞中,同样取得上市地位。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开展于1965年成立,1986年成为上市公司。同年,中信〔香港集团〕通过收购泰富开展取得上市地位,此间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中信〔香港集团〕借壳上市之路,躲避了初始上市的一系列法律程序,防止了复杂甚至是困难的企业“包装〞过程,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中信〔香港〕通过成功收购奉富开展一举踏足香港证券资本市场,借“壳〞上市是企业踏足证券资本市场的便捷途径。目前我国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受额度控制,竞争异常剧烈,初始上市〔争取额度——开展股票——挂牌上市〕之路殊为困难。中信〔香港〕通过收购取得上市地位的做法,值得国内企业家们重视。
第二,中信〔香港集团〕收购泰富开展,不是通过股权转让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泰富
开展向中信〔香港集团〕定向发行2.7亿股新股来实现的〔占泰富息股份的64.7%〕。收购现有股权,往往导致市场股价波动,或因交易谈判等因素导致交易费用增加,从而造成收购本钱难以控制,收购结果亦往往出现“不测风云〞。中信〔香港集团〕以预先“锁定〞的本钱认购泰富2.7亿股新股,一举控有泰富64.7%股权,整项收购一步到位,处理得干净利索,防止了市场波动等因素的负面影响。
2、注入前景乐观或收益稳定的资产
中信入主泰富之后,市场投资人士普遍认为,具强大中资背景的中信〔香港集团〕会用注人资产的方法壮大中信泰富,使中信泰富从一个实力很有限、市场中排不上地位的小公司开展为市场地位显赫的“大蓝筹股〞。事实的开展真如人们所预料,中信〔香港集团〕将属下的工业大厦、贷仓、港龙航空股权、国泰航空股权及澳门电讯股权等资产一个又一个地注入中信泰富,令中信泰富跳跃性地实现资产扩张和实力壮大,分析这种资产注入,有两点值得思考:
第一,这种资产注入,实质上是中信〔香港集团〕将属下的资产及业务出售给中信泰富,从中信泰富手中套取现金用于购置或开展集团公司的新资产及新业务,中信泰富如此利用其上市地位不断地从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来收购这些资产,以此来实现集团公司的资产套现。这个过程可演绎为:资金——
从中信〔香港集团〕流向中信泰富;资产——从证券市场流向中信泰富再流向中信〔香港集团〕。中信〔香港集团〕收购泰富的真正意义即在于此:证券市场是蓄水池,中信泰富作为上市公司,是中信〔香港集团〕伸向这个蓄水池里的吸水管,中信泰富不断吸“水〞用于中信〔香港集团〕的开展。
第二,由于中信泰富有相当大一局部权益归属中小股东〔设为X%〕,所以中信〔香港集团〕将属下资产及业务售卖给中信泰富,就相当于该等资产及业务的X%售卖绘厂中小股东。但在该等售卖的交易过程中,卖方是中信〔香港集团〕,买方是中信泰富,中信〔香港集团〕控股中信泰富,前者有能力将自己的意志“施加〞给后者,这就是说,该等交易的买卖双方都听从同一个意志,这个意志如何“设定“交易条件,存在着一个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分配问题,其间可能出现 三种情况:一是资产折价交易,集团公司向于公司作利益输送,大股东让利与中小股东;二是资产“等价〞交易,中小股东与大股东利益格局不变。三是资产溢价交易,大股东获益,中小股东受损,
3、收购恒昌企业
第一,分二步收购策略。第一步,1991年9月,中信泰富与李嘉诚、郭鹤年等合组财团收购桓昌企业〔大昌贸易行〕,其中中信泰富占恒昌企业36%权益。第二步,1992年1月,中信泰富向其余股东收购剩余的64%的恒昌企业股份,实现全面收购,之所以采取二步收购策略;主要原因是二个:
1、在香港商界,中资、华资、英资素有“门户〞之见,恒昌企业是香港商界老前辈何善衡属下的香港老牌华贵商行。中信泰富作为中资机构直接收购华资商行,可能会引起柜昌企业董事局及其他华资机构的心理不适,为此,中信察富就与李嘉诚、郭鹤年等华资巨于联手收购恒昌企业。
2、全面收购桓昌企业耗资高达69亿港元,中信泰富要在短期内一次筹措,也有难度,所以采取分阶段收购策略。
第二,物超所值。中信泰富第一步投资25亿港元收购恒昌企业36%股份,约占恒昌企业盈利2.5亿港元,扣除利息支出约4500万港元后,中信泰富的盈利增加2.12亿港元,当年每股盈利增加了37%。第二步消耗31亿港元收购恒昌企业其余的64%股份,连同首次收购的消耗,中信泰富收购恒昌企业的总代价为31+25=56亿港元,但从恒昌
中信泰富的杰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