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调研—未来家居
第一阶段: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
筛选和确定资料源:
统计数据:餐桌较高而餐椅不配套,就会令人坐得不舒服;写字桌过高,椅子过低,就会使人形成趴伏的姿式,缩短了视距,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脊椎弯曲变形和眼睛近视。为此,日常使用的家具一定要合乎标准。
筛选和确定资料源:
对于桌椅类的高度,国家已有标准规定。其中,桌类家具高度尺寸标准可以有700mm、720mm、740mm、760mm四个规格;椅凳类家具的座面高度可以有400mm、420mm、440mm三个规格。另外还规定了桌椅配套使用标准尺寸,桌椅高度差应控制在280至320mm范围内。
正确的桌椅高度应该能使人在坐时保持两个基本垂直:一是当两脚平放在地面时,大腿与小腿能够基本垂直。这时,座面前沿不能对大腿下平面形成压迫。二是当两臂自然下垂时,上臂与小臂基本垂直,这时桌面高度应该刚好与小臂下平面接触。这样就可以使人保持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式。如果桌椅高度搭配得不合理,会直接影响着人的坐姿,不利于使用者的健康。为此,国标还规定了写字桌台面下的空间高不小于580mm,空间宽度不小于520mm,这是为了保证人在使用时两腿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至于沙发类尺寸,国标规定单人沙发座前宽不应小于480mm,小于这个尺寸,人即使能勉强坐进去,也会感觉狭窄。座面的深度应在480至600mm范围内,过深则小腿无法自然下垂,腿肚将受到压迫;过浅,就会感觉坐不住。座面的高度应在360mm至420mm范围内,过高就像坐在椅子上,感觉不舒服;过低,坐下去站起来就会感觉困难。
专著: 《明式家具研究》《家具制造工艺》
论文: 《基于坐行为的坐具设计解析》《人体工程学与座椅设计》《明代坐具漫谈》《汉代坐具漫谈》
期刊: 《家装家居》《时尚家居》《美好家居指南》
电视节目: CCTV2交换空间
网站:
宜家(/zh/?|ps|branded|fy14brandzone|ba|title)
资料分类:
中国坐具的历史及文化:凳子,椅子,都向称中国传统坐具。但,在最古的时候,我国尚没有这些“垂足而坐”的家具。这是在经过了一段历史发展后,逐渐才形成的。前文说过,在较古的时代,我地而坐”。比如,我们所常见到的《孔子讲学图》,孔子便是坐在一张矮床上讲课,周围的72弟子坐在几张席子上听讲。这时席子,便是人们最早的坐具。
与席同时或稍后,出现了称做“床”的家具。古时候,床并不专指卧具,而大部作为坐具使用。商朝甲骨文中,已有“床”的象形字。汉朝人许慎在《说文》中称床为“安身之几坐也”,明确说是坐具。史书中对床的记载很多,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床。比如,《战国策》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出游到楚国时,曾向楚王献“象牙床”。汉朝一部小说书《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有一张“七宝床”。还有一种称为“匡床”的。又叫“独坐座”,显而易见是单人的坐具。
据说商鞅曾劝说君王要泰
然地“处匡床之上而天下
治”,便是指的这种代表
着某种权威的坐具。
从席到床,坐具已经逐渐高起来了。床总得有支架撑起。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发现的战国时的一张彩漆木床,其形制便有六条小床腿。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上画的单人小床,也有四条小足。汉朝以后,又兴起一种“胡床”,形状更其高了,可以说是当时的高足坐具。顾名思义,“胡床”原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宋朝人的记载,这是一种“交足”、“绷带”、“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的坐具,有人考证认为近似今天的“马扎儿”。正由于轻型方便,常被贵族们带出郊游旅行。相传,唐明皇出门游历,便带着此具。登山劳累了,就地支开暂息,美其名为“逍遥座”。《艺文类聚》记载说,曹操也坐过这种家具。有一次他和西凉大将马超打仗,被马超突袭,曹操显得很从容,马超军赶来了,他“犹、坐胡床不起”。从这两处记载看,所谓“胡床”,实非后世的床式卧具,而是一种有腿的简便坐具,是无疑的。这种坐具自东汉末年传进了中原。
中国传统坐具的发展
从“胡床”以后,我国坐具趋势越来越向高足发展。晋朝的古书中开始出现“凳子”的名称。敦煌的唐代壁画里,人们可以看到多种形状的凳子,有方形凳、长条凳、圆形凳和椭圆凳等。著名唐画《纨扇仕女图》中所画的腰圆形凳子,便是其一。
坐具调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