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演奏方法与技巧分析
王晓悦 【摘要】赛萨尔·弗兰克(Cesar Frank,1822-1890)被称作“法国现代音乐之父”,是法国浪漫主义音乐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创作于浪漫主义晚期的这首《A大四个乐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伊萨伊与夫人两人爱情的相识、相知、相爱、以及最后步入婚姻的殿堂,作品也包含了弗兰克对朋友与其妻子即将展开美好爱情的祝福。1887年这首作品被伊萨伊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伊萨伊也将这首作品作为了自己的保留曲目。
二、各乐章曲式结构、调性、演奏风格特征的音乐分析
本首奏鸣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为快板,奏鸣曲式;第三乐章是复二部曲式;第四乐章是回旋曲式。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为近乎中板的快板,采用9/8的复拍子形式,调性为A大调,整个乐章都洋溢着一种优美舒缓的感觉。起初先是由钢琴弹奏四个小节的引子,自然引出小提琴的旋律,在这里作者使用了“抑扬”的手法,旋律线条先向下进行,再回到最初,再加上与钢琴的旋律相互交织,好似二人在窃窃私语一般,给音乐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这一乐章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节奏型反复出现,这也是作曲家这一作品创作的一大特色:循环结构。所谓循环结构就是指同一个主题或者变奏形式被再现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乐章内,这样可以给人一种整体的感觉,使得每个乐章之间既独立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会给人产生一种突兀的感觉。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为快板,4/4拍子,调性为d小调-F大调-d小调。整个乐章情感色彩属于比较强烈、热情。开篇是由钢琴演奏的11个小节,在结束三个小节紧张的十六分音符演奏后,钢琴开始弹奏出由第一乐章主题变形而来的第二乐章主题,在第二乐章开头出便明确地塑造出了整个乐章的音乐色彩,通过紧密的十六分音符的演奏,令人的心情變得开始紧张起来,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事情,自然地引入小提琴主题的出现。整个紧张的气氛结束在第44小节中,这一小节作者再次使用循环主题写作手法,此时速度也逐渐变慢。从第48小节开始,小提琴声部开始演奏出悠扬而动人的旋律,旋律给人描绘的画面好似清晨飘落的细雨,淅淅沥沥。
(三)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为中板,2/2拍。在这一乐章中,小提琴声部作为主要的演奏声部,钢琴则为伴奏声部。在乐章开头出作曲家使用了大量的连线,以及装饰音和临时升降记号,在两件乐器一问一答的相互交织下展开了新的乐章。一直到了第32小节,旋律声部出现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将音乐推向了高潮。结束了这一段落的演奏后,音乐又回到了最初的平静,宛如一滩湖水,泛着涟漪,但在平静之中却又洋溢着温暖的感觉,正像是作曲家自身的写照一般,好似一个安静的下午坐在窗边,慢慢地回忆着一生的过往。整个第三乐章的演奏风格可以说是非常优美动人,与之前的第二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标记为小快板,采用2/2的拍子,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在这一乐章中,隐藏着一个音乐写作手法,即卡农的创作手法,音乐的所有声部都去模仿听一个声部,将相同的旋律以不同的时间间隔依次进入,让人感到一种连绵不绝的感觉,作为这首奏鸣曲中影响最广的一个乐章,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分别都在这乐章的回旋曲式中得到了体现。作者选择用钢琴开始,
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演奏方法与技巧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