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人体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1. 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生理化性质,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 液态镶嵌模型:以脂质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3. 钠钾泵:又称钠泵或钠钾 ATP 酶,它会使细胞外的 Na+ 浓度高于细胞内,当 Na+ 顺着浓度差进入细胞时, 会经由本体蛋白质的运载体将不易通过细胞膜的物质以共同运输的方式带入细胞。其生理意义: ①建立和维持的 Na+ 、 K+ 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②细胞内高 K+ 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 ③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④细胞外较高的 Na+ 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逆着浓度梯度进行继发主动转运,以及提供 Na+ -H+ 交换及 Na+-Ca2+ 交换的动力等; ⑤具有生电作用,这是因为钠泵在转运 Na+ 、 K+ 过程中正电荷向细胞内、外转移的数量不等,由此会造成一定程度膜电位的变化。 4.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同; ②静息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③钠钾泵活动的水平对静息电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5. 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作静息电位。 6.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7. 极化:静息电位状态下膜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8. 超极化:以极化为基础,膜电位负值增大的过程。 9. 去极化:以极化为基础,膜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 10. 复极化: 11. 神经- 肌肉接头:是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与之对应的肌细胞膜共同构成。运动神经纤维末梢膨大, 失去髓鞘, 其中包含有乙酰胆碱递质囊泡, 与肌细胞膜对应的末梢膜成为接头前膜。与接头前膜相对应的肌细胞膜称之为接头后膜, 又称终板, 终板膜形成许多褶皱, 其上密集分布着乙酰胆碱受体, 还含有能使乙酰胆碱水解的胆碱酯酶;接头前、后膜之间约有 50nm 的空隙为接头间隙,其中充满组织间液。 12. 神经- 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①当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 接头前膜发生去极化,进而使接头前膜电压门控 Ca2+ 通道开放; ②钙通道的开放使接头前膜对 Ca2+ 的通透性增加,大量 Ca2+ 内流; ③进入细胞后的 Ca2+ 触发囊泡向接头前膜方向移动,并与之融合,以出胞的方式讲囊泡中贮存的 ACh 释放到接头间隙中; ④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中扩散至终板,与终板膜上的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结合致使通道打开,允许 K+、 Na+ 顺浓度梯度扩散, 以 Na+ 内流为主,使终板膜电位去极化,这个去极化的电位称之为终板电位。⑤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很快被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 使终板电位及时终止, 以保证下次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引起相同的效应。 13. 肌小节:两个相邻 Z 线之间的区域,是细胞的基本功能单位。 14. 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5. 血浆渗透压: 其大小取决于血浆中溶质颗粒的数目, 一部分是由血浆中的电解质、尿素以及葡萄糖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另一部分是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 16. 肝门静脉: 是一短粗的静脉干, 它收集食管腹部,胃、小肠、大肠(到直肠上部) 、胰、胆囊和脾的静脉血。肝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后方汇合而成。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腹脐静脉。 17. 肺通气: 包括气体经呼吸道由外界进入肺内的吸气和经呼吸道自肺内流出的呼气过程。 18. 胃: 是消化道膨大成囊状的部分, 上连食道, 下续十二指肠。 19. 肾单位: 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每个肾脏约有一百多万个肾单位。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是细长迂回的上皮性管道。通常分为三段:第一段与肾小囊相连,称近端小管,依其走行的曲直,又有曲部和直部之分; 第二段称为髓袢细段, 管径细, 管壁薄; 第三段称远端小管, 分直部和曲部, 其曲部末端与集合管相连。近端小管的直部、细段与远端小管的直部连成“u”字形,称为髓袢。 20. 肾小球滤过: 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 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 ,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21. 肾小球滤过率: 是指单位时间内( 每分钟) 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肾小球滤过率。 22. 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23. 球- 管平衡:是指肾小管可根据肾小球滤过量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进行自身调节, 即不论肾小球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